-

洪武十五年,春。

天子朱元璋有感龍體欠安,移駕乾清宮靜養,詔命太子朱標監國,總理朝政。

奉天殿內。

今日是太子首度監國理政,文武百官早早便已肅立殿中,心思各異,卻大都難掩幾分輕鬆。

陛下乾綱獨斷,馭下極嚴。

洪武朝堂之上,素來氣氛凝重壓抑。

臣子們每每上朝,皆感胸中如壓巨石,氣息不暢,無人能預料陛下下一刻是否會龍顏震怒,甚或當場便有臣子血濺丹墀。

震動天下的胡惟庸案,距今不過兩載,此案牽連誅戮已逾萬人,餘波猶在,至今仍在追查,朝堂之上,若有誰稍拂聖意,便極易被陛下援引此案為由,性命難保。

相較之下,太子殿下就顯得仁厚寬和很多。

如今由他監國,於眾臣工而言,倒像是撥雲見日,心頭一鬆。

“雄英,自今日起,你隨為父臨朝聽政。需得用心看,仔細學。你是皇嫡長孫,這江山社稷,將來終是要托付於你手的,隨為父監國,可以為你積累經驗。”

奉天殿後,太子朱標麵容溫煦,牽著朱雄英的小手,緩步向大殿行去,一路諄諄教誨。

朱雄英今年八歲,麵容顯得稚嫩,朱標不緊不慢的徐徐走著,他卻要快步才能緊隨父側,朱標一步相當於是他兩步了。

聽著這話,朱雄英心中倒有不同想法。

好好看,好好學?這番話,該是他對父親朱標所言纔是。

自穿越至這大明王朝,弄清自己竟是皇嫡長孫、未來無可爭議的儲君後,朱雄英心中便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身份尊貴,前程似錦;憂的是,史書所載,朱雄英正是在這洪武十五年夭折。

史書語焉不詳,未明其死因。

朱雄英可不想還未體驗皇太孫的生活,就嗚呼夭折,於是程,報孤定奪。”

“殿下,鳳陽府因河道年久淤塞,汛期將至,恐暴雨成災,大水頻發。兩岸堤防亟待增築修繕,以保萬全。”出來稟事的是工部官員,麵容端肅。

朱標聞言,很是重視:“工部即刻統籌此事,務須搶在汛期之前完工!”

鳳陽,為帝鄉祖陵所在,若被水淹,不僅百姓遭殃,父皇那裡也絕難交代。

監國伊始就出此紕漏,恐怕會讓父皇認為他無能。

諸事陸續奏報,太子朱標或直接允準,或與相關部臣詳加商議,遇有不明之處,亦虛心向老臣請教。

這番穩重謙和之風,令群臣心中愈發讚許。

太子殿下,真是仁德儲君啊,大明之福!

他們原先還擔憂太子年輕,驟然監國,或會舉措失當,如今看來,殿下處事有度,慮事周詳,並無輕率之舉。

待諸般政務逐一議定,眼看朝會將終,殿中氣氛愈顯鬆快。

一直靜坐太子身側、彷彿隻是旁觀的朱雄英,眼光閃了閃。

感覺時候差不多了。

他忽的站起身,邁著尚顯稚嫩卻異常沉穩的步子,行至奉天殿中央,對著禦座東側的朱標,端端正正行了一個大禮,清脆而清晰的童音響徹大殿:

“父王在上,兒臣朱雄英,有本啟奏!”

朱標見狀,微微一怔,隨即被兒子這煞有介事的模樣逗得莞爾。

何事?

你小小年紀,也有本章要奏?

八歲稚童,字識幾何?能奏明何等要務?

文武百官看著朱雄英鄭重其事地立於丹墀之下,亦感新奇有趣,隻當是小孩子模仿大人,並未在意,反覺童趣可掬。

“皇長孫殿下心繫國事,此乃社稷之福啊,殿下不妨讓皇長孫奏來聽聽。”

“正是,正是!或許皇長孫天資聰穎,彆有高見也未可知?”

群臣笑語附和,殿內氣氛更顯輕鬆。

畢竟,一個八歲孩童,能說出什麼驚天動地之言?

“好。”

太子朱標素來寬和,對朱雄英更很是溺愛,想了想也就同意了,他含笑點頭,“雄英,你有何事要奏?說來父王與眾卿聽聽。”

見獲準奏事,朱雄英深吸一口氣,稚嫩的麵容上浮現出與年齡不符的認真端肅,朗聲道:

“啟稟父王,兒臣觀當今朝局,深感我大明中樞輔弼之製,似有未儘妥善之處!”

此言一出,殿內輕鬆的笑意瞬間凝滯了幾分。

朱雄英不疾不徐,聲音清亮地繼續道:

“目下所行‘四輔官’之製,權責不明,運轉遲滯,弊竇漸生。皇祖父夙夜憂勤,亦常覺此製未臻至善,難以總攬機要,協理陰陽。”

他略作停頓,小小的身軀挺得筆直,目光掃過麵露驚詫的群臣,最終落回父親臉上,一字一句,清晰無比地拋出驚雷:

“兒臣不才,近日苦思冥想,參酌古今,草擬一製,名曰‘殿閣大學士’,其旨在精選乾練之臣,入值禁中,侍從左右,專司顧問、票擬、協理章奏,以佐君上總攬萬機,通達政令!”

“兒臣願將此製獻於朝廷,供父王與諸公參詳!”

-

為更好的閱讀體驗,本站章節內容基於百度轉碼進行轉碼展示,如有問題請您到源站閱讀, 轉碼聲明
棋子小説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小說搜尋網站閱讀大明:好聖孫,替咱監國!,大明:好聖孫,替咱監國!最新章節,大明:好聖孫,替咱監國! 長篇小說
可以使用回車、←→快捷鍵閱讀
開啟瀑布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