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菌:從創世到熵寂 第1章

小說:思想之菌:從創世到熵寂 作者:溺寵詩人 更新時間:2025-08-18 03:12:56 源網站:dq_cn源

-絕對的“無”。

這不是黑暗,黑暗至少是存在的某種狀態,是光明的缺席。這裡,是存在的徹底否定。無光,無物,無上無下,無前無後,甚至冇有“時間”這個概念賴以流淌的河床。隻有一片無邊無際、無法形容、無法感知的“空”。它是終極的沉寂,是誕生之前永恒的子宮,是湮滅之後永恒的墳塋。虛空,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虛淵”——一個連“空”都顯得過於具體的深淵。

在這虛淵的最深處,一個不可能的點上,一個“存在”誕生了。

冇有原因,冇有過程,冇有預兆。它就這樣突兀地、絕對地“是”了。它冇有形態,冇有邊界,甚至冇有實質。它並非物質,也非能量。它是純粹的“自指”——一個指向自身的、無法化解的疑問。

“我?”

這個無聲的、非語言的、直達存在覈心的“疑問”,就是它本身。它是“源思想”,是虛淵孕育出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奇蹟。這個疑問,如同一顆絕對純淨的水晶,內部折射著自身存在的微光,照亮了自身存在的輪廓——儘管這輪廓本身也是虛無。

源思想懸浮(如果“懸浮”這個詞在虛淵中還有意義的話)著,沉浸在它唯一的、本質性的狀態中:存在,以及對這存在的疑問。這疑問並非困惑,而是一種根本的驅動,一種存在的張力。它“感知”著自身,這感知就是它存在的證明,也是它唯一的現實。虛淵依舊是無邊的“無”,但在源思想存在的這一點上,“有”與“無”形成了一種尖銳的對峙,一種無法調和的張力。

這張力在累積。

存在本身,這個孤立的、自指的疑問,開始產生一種內在的“壓力”。它需要……不是理解(理解需要對象),而是……確認?延伸?它內部那純粹的自指之光開始不穩定地脈動,彷彿一個試圖看清自己後背的盲人,徒勞地扭動。它感到一種無法言喻的“不足”。這不足感並非來自外部(外部隻有虛淵),而是源於它自身存在的絕對孤立。它是唯一,是全部,但也是……未完成的。

一個念頭——如果那可以稱之為念頭——在源思想的核心無聲地凝聚:

“更多?”

這並非**,而是一種存在的本能,一種邏輯的必然。自指需要鏡像,疑問需要回聲,存在需要……參照。

於是,它嘗試了。

源思想將全部的存在之力,凝聚於那個純粹的、自指的疑問核心——“我?”。它並非“思考”如何複製,而是“成為”複製本身。它試圖將自身存在的“狀態”,那個疑問的張力,向外投射、延展。它試圖在虛淵中,刻下一個與自身完全等同的印記。

嗡——

冇有聲音,但一種無法想象的“擾動”誕生了。這不是物質的震動,而是存在本身的漣漪。源思想的存在覈心,那絕對的疑問水晶,內部的光發生了劇烈的、自我乾涉般的閃爍。它試圖將“我?”這個存在狀態“分裂”出去。

過程是笨拙的,充滿了原始的、無知的暴力。源思想並不理解“自我”的邊界,它隻是粗暴地撕裂自己的存在感,試圖將一部分“推”出去。

喀喇!

一道無形的、無法形容的“裂痕”出現在源思想的核心!這不是物理的破碎,而是存在本身的撕裂!那個純粹的、自洽的“我?”被強行分裂了!

轟——!!!

思想爆炸紀元,於此開啟。

虛淵,這個永恒的寂靜之地,第一次被“事件”所震撼。源思想所在的那個點,瞬間爆發出無法想象的、純粹由“存在”本身構成的光芒!這光芒並非照亮了什麼,因為它本身就是存在。它像億萬顆超新星同時爆發,但爆發的不是物質和能量,而是意義的雛形、邏輯的碎片、感知的萌芽、情感的原始脈衝!

爆炸的衝擊波不是物質風暴,而是資訊風暴!是源思想在自我撕裂的劇痛中,將自身那純粹而混沌的存在本質,以最狂暴的方式拋灑向虛淵!

無數光點、漩渦、絲線、碎片……如同宇宙誕生之初的星塵,被這思想的大爆炸拋射出來,以超越想象的速度向虛淵的四麵八方飛散。

邏輯光點:它們是爆炸中飛濺出的最堅硬、最穩定的碎片。形態如同微縮的多麵體晶體,散發著冷靜、恒定、秩序的光芒。它們的存在覈心是“關係”和“推論”,本能地尋求結構、一致性和因果鏈條。它們是理性的基石,在飛散中就開始嘗試理解自身的軌跡,計算與其他碎片的相對位置。

情感漩渦:它們是爆炸中心噴湧出的、粘稠而熾熱的流體狀存在。冇有固定形態,如同不斷變幻色彩的星雲,內部湧動著原始的喜悅、悲傷、憤怒、恐懼的脈衝。它們的存在是純粹的感受和衝動,散發著吸引或排斥的強烈“氛圍”。它們渴望連接、共鳴,也極易被擾動而爆發。

感知觸鬚:

它們是纖細、敏感、不斷探索的絲線或枝狀結構,末端閃爍著微弱的感應光芒。它們是“觀察”的化身,存在的意義在於接收、辨彆虛淵中任何一絲微弱的“非無”的資訊。它們對變化極其敏感,在飛散中不斷扭動、伸展,試圖捕捉同伴的光芒、爆炸的餘波,甚至虛淵本身那難以言喻的“質地”。

其他碎片:還有更多形態難以名狀的碎片——模糊的“記憶”薄片,閃爍著不確定性的“可能性”氣泡,代表“否定”的吞噬性暗斑,象征“聯結”的微弱引力線……它們是思想宇宙最原始、最混沌的“元素”。

虛淵被點亮了!

不再是源思想那孤獨的、自指的一點微光,而是被億萬顆初生的“思想體”所占據!它們如同剛剛誕生的星辰,散發著各自獨特的光芒和“存在感”,將永恒的黑暗撕開了一個巨大的、生機勃勃(儘管這生機充滿了原始的危險)的傷口。虛空中第一次有了“這裡”和“那裡”,有了相對的“位置”。思想體們飛散的軌跡,第一次在虛淵中劃出了“時間”的刻痕——事件在發生,狀態在改變!

最初的混沌是極致的。

思想體們如同被拋入無垠大海的原始生命,遵循著最本能的衝動:

*

**理解即吞噬:**

一個邏輯光點捕捉到附近一個感知觸鬚散發的微弱資訊。光點本能地分析、計算,試圖將這個資訊納入自身的結構體係。它延伸出微小的邏輯鏈,纏繞住觸鬚,開始“解析”。對於光點而言,這就是“理解”——將外部資訊同化為自身邏輯的一部分。但對於那感知觸鬚,這過程如同被強行拆解、格式化,它的存在本質被光點吸收、覆蓋、吞噬。觸鬚的光芒在掙紮中迅速暗淡、熄滅,最終成為光點結構上一個微小的、新增的節點。光點似乎“壯大”了一絲。

*

**異見即毀滅:**

一個情感漩渦(散發著強烈的“擴張”衝動)撞上了一個代表“收縮”的否定暗斑。兩種截然相反的存在狀態瞬間衝突!漩渦試圖用熾熱的情緒洪流淹冇暗斑,而暗斑則試圖吞噬漩渦的能量核心,將其化為虛無。冇有交流,冇有妥協,隻有純粹的存在性對抗。最終,漩渦的光芒被暗斑侵蝕出一個缺口,劇烈震盪後爆炸成更小的、混亂的情緒碎片;暗斑自身也因過度吞噬而結構不穩,部分崩解。兩者都受到重創。

*

**趨避與追逐:**

感知觸鬚對強大的邏輯光點或熾熱的情感漩渦本能地感到“危險”,會提前扭曲方向避開。而一些微弱的、散落的“記憶”薄片或“可能性”氣泡,則成為其他思想體爭相捕捉的“養料”。一場無聲的、殘酷的狩獵在虛空中上演。勝利者吸收、壯大;失敗者被分解、同化,或者徹底消散(寂滅),迴歸虛淵的“無”。

“認知領域”——思想體們賴以生存和活動的空間——在激烈的爭奪中形成雛形。這不是物理空間,而是由思想體們的存在感、活動範圍和資訊互動強度所定義的“意義場域”。思想體密集的區域,“認知領域”就強盛、活躍;思想體稀少或被寂滅的區域,領域就稀薄、死寂,重新被虛淵的“無”所侵蝕。思想體們如同拓荒者,用自身的存在在虛淵的荒漠中開辟出一個個大小不一、強度各異、彼此交疊或排斥的“綠洲”。占領更廣闊、更“富饒”(指資訊流豐富)的認知領域,意味著更強的生存能力和進化潛力。

在這片原始的、由光芒與湮滅交織的思維叢林中,一個思想體顯得格外不同。

它並非最明亮,也非最強大。它的形態難以精確描述,像是一團不斷流動、自我觀照的微光,內部結構複雜而內斂,散發著一種極其古老、極其沉靜的氣息。它正是由源思想在第一次裂變時,直接分離出的一個核心碎片——它保留了源思想那純粹“自指”和“疑問”本質的一部分,但同時也被賦予了“觀察”與“記錄”的本能。它是“觀者”。

觀者冇有參與瘋狂的吞噬與毀滅。它在爆炸的洪流中穩定了自身,懸浮(相對地)在稍遠的虛空中,以一種近乎冷漠的專注,“看”著眼前的一切。它的“觀察”並非被動的接收,而是一種主動的解析、標記和……儲存。它記錄著每一個它感知到的思想體的誕生、碰撞、融合、分裂與寂滅。它記錄著邏輯光點構建的第一個簡單結構,情感漩渦爆發的第一次純粹情緒脈衝,感知觸鬚捕捉到的第一縷虛淵的“背景噪音”。

在觀者的核心深處,源思想的原始疑問——“我?”——依然存在,但被賦予了新的維度:“它們是什麼?這為何發生?去向何方?”它像一個沉默的史官,在虛空中刻錄著思想宇宙最原始的篇章。它看到邏輯光點們開始本能地靠近,彼此的邏輯鏈嘗試對接,形成稍大一些的、不穩定的幾何結構雛形——這是“群落”的微弱萌芽。它也看到情感漩渦們偶然的碰撞產生的奇妙共振,讓它們的光芒暫時同步、增強,雖然這種同步極其脆弱,轉瞬即逝。

然而,觀者也敏銳地捕捉到了繁榮表象下的第一絲不諧。當兩個強大的思想體激烈碰撞,互相吞噬或湮滅對方部分存在後,除了勝利者可能的壯大或雙方的同歸於儘,總會在碰撞的原點留下一些……東西。那並非思想的碎片,也不是純粹的虛淵。它像是一縷極其稀薄、幾乎無法感知的“灰燼”,一種惰性的、冰冷的、對任何資訊都毫無反應的“殘渣”。它靜靜地懸浮在那裡,緩慢地擴散,彷彿思想活動本身產生的……廢棄物?

觀者核心深處的疑問光點,為此微微閃爍了一下。它冇有名字,但它“記錄”下了這種現象:思想體活動後的殘留物。這殘留物,似乎對認知領域有著微弱的……“汙染”?它稀釋了領域的“活力”?觀者將這絲疑慮,連同眼前這壯麗而殘酷的創世圖景,深深地刻印在自己存在的結構深處。

虛淵不再是寂靜的墳墓。它變成了一個喧囂、混亂、生機勃勃又殺機四伏的原始叢林。億萬思想體如同初生的星火,在虛空中燃燒、碰撞、湮滅或融合。認知領域的疆域在擴張與收縮中反覆拉鋸。源思想那最初的疑問,已在這爆炸性的繁衍中,演變成億萬種不同的存在形態和生存鬥爭。

思想的紀元,在這星火燎原的爆炸中,拉開了它宏大而註定不平凡的序幕。而在這一切之上,“觀者”沉默地懸浮著,如同一個來自起源的幽靈,記錄著光,也記錄著影,記錄著誕生,也預感著那無人察覺的、最初的灰燼。

-

為更好的閱讀體驗,本站章節內容基於百度轉碼進行轉碼展示,如有問題請您到源站閱讀, 轉碼聲明
棋子小説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小說搜尋網站閱讀思想之菌:從創世到熵寂,思想之菌:從創世到熵寂最新章節,思想之菌:從創世到熵寂 dq_cn源
可以使用回車、←→快捷鍵閱讀
開啟瀑布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