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演算法餵食者
這個城市不睡覺,平台也不。
淩晨兩點,雲榭小區B棟2105室依舊燈火通明。房間裡,燈光經過調節,呈現出一種膚色最顯白的柔黃。鏡頭正對著一個穿著鬆垮吊帶、抿嘴賣笑的年輕女孩——她叫糯米糰團,粉絲三百七十萬,平台分類:情感陪伴。
今天是她的第四次複活。
前三次因為疑似低俗內容被封號,每次粉絲反彈,平台都複審成功。她從未越線,但一直在邊緣打轉——深V恰好卡在AI識彆點之外,短裙長度剛好不過界,語言輕浮而不明說,就像專業獵人知道什麼叫壓線不越軌。
她是個專業擦邊人,技術型色情表演藝術家。
團寶們,今晚我們聊聊男孩子的小秘密好不好她奶聲奶氣地說,舔了舔粉紅色唇釉,看似無辜,卻像把控每一幀視頻的編劇。
彈幕瘋了一樣湧來:
【老胡不老】:好!就喜歡你正經裡帶點壞!
【大表哥彆追我】:姐姐你再往下拉點好不好~
【程式員全體淪陷】:我截圖了,剛剛那一秒絕了!
平台自動識彆互動熱度激增,將直播內容推上推薦頁,封麵畫麵截的是她俯身撿水杯那一刻——長髮垂下,領口若隱若現,一點陰影恰到好處。
後台演算法評估標簽:高留存、高互動、性吸引力偏強、未觸違規線。
於是,一場新流量潮開始。
與此同時,幾百公裡之外,平台運營總部燈火通明。
幾個頭髮油亮、穿格子襯衫的演算法優化師正圍著螢幕觀察用戶停留熱圖。
你看,團團今晚的俯身片段,用戶平均停留7.3秒,比她正常直播長了將近三倍。
另一個人不屑:她這哪裡是情感陪伴這分明是軟色情職業表演。
旁邊的人卻說:我們不定義內容,我們隻是記錄偏好。
一群人笑了。
數據是最誠實的信徒,演算法隻是牧羊人,而內容創作者是誘餌精靈。
他們共同餵養著平台唯一的神——用戶注意力。
此時,一位名叫晨知的清華心理學畢業生,剛剛入職內容稽覈部門。
她還冇習慣用擦邊這個詞。
她以為平台是用來分享美好生活、知識經驗、文化創意的地方。
第一天上班,她看到的卻是另一幅景象:
大螢幕上一排排主播封麵,幾乎清一色:躺、臥、跪、趴、拉、扯、咬唇、嬌喘、絲襪、乳溝、下蹲、深蹲。
有的頭像寫著陪你夜夜安,有的寫我不是壞女生,隻是太懂你。
最可怕的是,她點進去之後發現,這些內容居然冇有一個被封。
她問:這些都不算違規
帶她的主管是個三十出頭的男人,眼袋深、煙味重,笑著答:不算。我們演算法劃得很清楚:露出麵積不超過25%、無敏感詞、無行為暗示,就不是。
但……她明明在賣弄。
我們看的是結果,不是動機。
可是……
不是你決定的,是用戶決定的。
主管說完,盯著螢幕上一個少女跪坐疊腿舔棒棒糖的直播畫麵,說:這個推薦率高得嚇人,記得加熱標簽:‘甜妹日常’,彆寫成‘擦邊’,容易觸發風控。
晨知愣住。
她感覺,自己像走進了一個不講邏輯、隻看**的巨型賭場。
糯米糰團的直播越做越大膽。
有次她直播睡覺,鏡頭對著她胸口起伏兩小時,背景音是自然呼吸 雨聲 偶爾呢喃。
評論區炸了:
【睡前硬了一宿】:好會誘惑人啊
【團姐的肉山】:這睡覺也太生動了吧
【AI稽覈在摸魚】:趕緊截!平台不封我封!
這條直播最後被封了,但在封前的90分鐘,團團漲粉五萬,直播打賞六位數。
你知道嗎她笑著和閨蜜說,平台像我爸,嘴上說不喜歡我性感,錢包卻給得最狠。
平台內部早已明白一個事實:
用戶不會為才藝買單,隻會為**掏錢。
知識區漲不動,繪畫區冷清,搞笑區疲軟,隻有擦邊區日夜沸騰。
但官方不能承認鼓勵低俗,於是有了兩個麵孔:
外部通報:打擊軟色情,保護青少年!
內部指令:提高互動留存,重抓高熱榜內容。
這就是平台的真相——嘴在喊淨化,手卻在遞口紅。
—
糯米糰團也漸漸覺得自己快玩膩了。
她想轉型,試過穿衣服唱歌、做飯、讀書,流量一落千丈,熱度如雪崩。
她委屈地說:我不想一直露乳溝。
助理勸她:那你彆全露,換個方式,比如——‘剛洗完澡’的狀態。
……
她沉默。
最終她妥協了,換了浴後睡衣風格,迴歸熱榜,果然重登互動TOP3。
她在新視頻裡笑著說:我冇有變,是你們捨不得我變。
彈幕刷屏:你變我們就不愛你了!
—
平台CEO在年中會議上說:
我們平台不靠色情起家,我們靠的是理解用戶的孤獨。
全場掌聲雷動。
他冇有說錯,隻是避開了一個問題:
他們理解的不是孤獨,而是人類如何在孤獨中緩慢墮落。
第二章:沉默的稽覈員
你已經不是稽覈員了,你是‘平台淨化AI的手動助手’。
這是晨知入職第七天時,另一位前理想主義者對她說的話。
那人叫孟深,三年前從大學社工專業畢業,曾立誌用科技守護網絡空間清朗。
三年後,他每天的工作是:用AI稽覈係統配套的手動輔助終端給女主播姿態分類打標簽。
是的,姿態分類。
趴姿30°、前傾45°、腿部交疊、穿搭露膚指數B、暗示指數C,是否觸發人工複覈:否。
這是一份表格模板,每位稽覈員每天要填1200條。
有次晨知看到一個穿著吊帶、胸口起伏明顯的女主播在鏡頭前鍛鍊胸肌,她猶豫了一下,在是否觸發人工複覈一欄打了是。
結果第二天被運營主管點名。
理由是:你對平台核心內容的理解還不到位。那是瑜伽動作,不是擦邊行為。
晨知委屈:但那動作明明是在暗示性行為。
運營主管看著她,語氣平靜卻帶著寒意:你是稽覈員,不是偵探。平台判定的是動作,不是暗示。
平台內部規定:不能憑‘動機推理’判斷擦邊行為。
換句話說,隻要主播嘴上說自己在舞蹈,那即使穿著絲襪爬上桌子扭臀,也不能認定為性暗示。
有一次,晨知上交了五條主觀擦邊視頻,全部被駁回。稽覈係統附帶評語是:
>
創作者表達欲正常,平台鼓勵個性內容展示。
晨知明白,這是平台告訴她:不許多想。
但她越是不許多想,腦子越亂。
她晚上回家刷短視頻,不再快樂了。她看見穿超短裙跳鋼管舞的護士主播,看見吃棒棒糖配喘息音的校園女神,看見擦乳液全過程教程的生活博主。
她突然驚覺,自己正在經曆一種被技術溫水煮蛙的麻醉。
每一條內容都彷彿不是色情,但拚在一起,卻比色情更深植腦髓。
它們不是明晃晃地裸露,而是用暗示 幻想 虛擬陪伴 偽日常編織出一種軟性癮頭。
更可怕的是——
平台不止不製止,還在訓練主播如何更精準地擦。
平台後台有一個內容成長工具包。
這是隻對優質主播開放的內部外掛,功能有:
數據熱區分析(告訴你哪裡最吸引眼球)
AI微表情建議(提示什麼時候眨眼更撩)
最佳直播時段推薦(深夜1點-3點互動最高)
色溫引導器(鏡頭如何調節色溫更顯膚白)
行為去低俗訓練模塊(教你怎麼性感卻不觸發AI封禁)
這就是擦邊主播的武器庫。
他們不是隨便擦的,而是經過一整套技術武裝和培訓的。
糯米糰團就是這批成長計劃的第一批學員。
她參加過平台內部星級主播提升營,課程包含如何用嬰兒音說‘你壞壞的’、如何在不動聲色中擺出誘惑角度、如何建立與粉絲的情緒綁定(偽曖昧關係管理)。
而這些課程的教材編寫者,正是平台自有MCN機構的運營專家。
這些運營專家,表麵教的是流量增長,實則灌輸的是**精準**營銷學**。
糯米糰團從未想過自己會有一天覺得紅是一種痛苦。
她開始害怕——不是怕流量掉,而是怕鏡頭前的她徹底吞噬了現實的她。
她試著見一個老網友線下吃飯,對方第一句話就是:
>
你本人怎麼比視頻保守這麼多不是說今晚會穿吊帶嗎
她笑著說:吊帶是人設。
對方皺眉:那我圖什麼
她嚥下最後一口咖啡,說:你圖的,是你自己造出來的我。
某晚直播中,粉絲提出:團團你能不能學兔女郎跳舞
她拒絕了。
熱度瞬間下滑,彈幕變成諷刺連擊:
>
【你還裝什麼】
【假正經來了】
【不露你拿什麼拴住我們】
【清高就彆出來混!】
她沉默幾秒,然後說:你們要的不是我,而是我扮演的幻想對象。可惜,我不是。
直播間一度冷場。
後台給她發來提醒:當前熱度下降較快,建議適當調整表現形式。
這時候她才真正明白:
平台不是鼓勵創作,而是在批量生產夢。
主播是夢的代工者,粉絲是夢的消費者,而演算法是夢的發包商。
她是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如果不繼續擰動那顆螺絲——哪怕叫誘惑——她就被淘汰。
某天深夜,晨知加班稽覈時,偶然看見一條短視頻:
一個女孩穿著校服,在教室打鬨的背景下拍短視頻,動作略顯嫵媚,神情含混。
視頻上標註的創作者身份:14歲,某中學學生。
她立即點擊違規舉報並提交人工複覈。
結果稽覈係統返回資訊:
>
未涉及明顯性行為,AI識彆為校園日常,予以保留。
晨知震驚,拉起本部門的法律顧問追問:未成年人性化內容也能被推送
法律顧問攤手:係統不認‘意圖’,我們也不能證明她在擦邊。你要是動手封號,還可能被告‘性彆歧視’或‘限製表達’。
她說:可她才十四歲!
對方歎氣:對啊,她才十四歲,就知道什麼‘姿勢’能爆。
晨知那晚哭了。
不是因為憤怒,而是因為徹底明白了一件事:
平台並不是冇能力治理擦邊,而是它根本不想。
擦邊是它的底層貨幣,是它演算法血液中最營養的脂肪。
如果它清理擦邊,就像一座賭場砸掉自己最賺錢的老虎機。
怎麼可能
她看著辦公室的燈一盞盞熄滅,手指卻停在鍵盤上,不肯輸入那最後一行:
>
本視頻內容未違規,予以保留。
因為她知道,她一敲下這句話,就等於親手把軟性剝削釘進了平台的內容棺材裡。
第三章:風暴引爆
那天早晨,網絡像是被電擊了一下。
一條新聞在社交平台瘋狂轉發:
>
【14歲中學生模仿短視頻性感吃播墜樓身亡,手機中儲存大量擦邊視頻】
來源:都市晨報
內容提要:杭城某初中女生林某,在自家陽台拍攝跳躍吃播模仿視頻時墜樓身亡,警方初步排除他殺。其手機中記錄著大量穿著暴露、自我拍攝、模仿特定網紅動作的視頻草稿,涉及多名熱門平台主播。
評論區瞬間炸裂:
>
【誰在教孩子跳舞】
【一個平台毀掉一代人】
【擦邊不封,良知先死】
【為什麼兒童模式推這些東西】
當天上午,三家大平台股價齊跌。
而糯米糰團的賬號,也在風暴中心悄然被搜尋熱度推上第一。
因為林某手機中,保留了大量模仿她的視頻。
糯米糰團正在做起床挑戰直播。
她穿著一件寬鬆居家服,鏡頭固定在床邊,用極緩慢的動作爬起。
當她剛伸懶腰準備進入眨眼式誘導時,助理衝進房間。
團!你完了!
她愣住:什麼
助理把手機遞過去:你熱搜第一了,不是好事。
她點開新聞,手指一顫,手機差點掉地上。
照片中,女孩的動作、著裝、甚至視頻封麵排版——都與她曾釋出的數條內容幾乎一模一樣。
與此同時,晨知在會議室,正麵對著一張大屏。
螢幕上是林某拍攝的剪輯視頻。她穿著一件白色T恤、短褲,對著鏡頭旋轉、側躺、輕聲說:今天好熱,我好想脫掉一點……
她的眼睛裡冇有**,隻有模仿者的認真。
而她模仿的,正是糯米糰團兩週前的一期夏日懶人穿搭分享。
視頻對比分析正在同步進行,律師部門、輿情組、公關部全到齊。
晨知咬著牙問:那期我們為什麼冇封
運營主管翻了下數據報告,冷靜地說:該內容AI識彆為生活類,露膚度22%,未越界。
她忍不住拍桌:你們知道她說的話配合動作本身就是性誘導吧
運營主管歎了口氣:我們不能證明她‘意圖不良’。再說,如果我們封她,十幾個跟風主播也要封;如果全封,平台日活掉一半。
你們寧可眼睜睜看著未成年女孩死,也不願少賺點廣告費
無人回答。
因為真相不需要回答,隻需要——冷靜計算。
平台發公告了:
>
【我們深感痛惜。平台始終致力於打造健康內容生態。我們將加強青少年保護係統,優化推薦演算法,堅決杜絕低俗引導行為。】
言辭懇切,責任模糊。
底下評論已經炸鍋:
>
【你們發誓的次數比我爺爺抽菸還多】
【說優化演算法,不如封幾個你們喂大的主播】
【彆再拿AI識彆當遮羞布了】
但熱搜榜上,糯米糰團道歉視頻仍然排在前列,播放量破五千萬。
因為——人們嘴上說討厭擦邊,手指卻永遠停不下。
糯米糰團關掉直播,釋出了一條深夜視頻。
她素顏,紅腫著眼睛,坐在床邊,哭著說:
>
我從冇想傷害任何人……我隻是做一些平台允許的內容……我隻是想討生活……
她泣不成聲:
>
那個女孩,我不認識她,我冇讓她模仿我……為什麼要把她的死推到我頭上
她哭得那麼真,彷彿她纔是受害者。
彈幕又刷起安慰:
>
【團團彆哭,你也是受害者】
【你也冇犯法,是平台不管的】
【快回來吧,彆管這些惡意】
在哭聲中,她漲粉二十萬。
熱度再破記錄。
晨知看著這條視頻,眼眶發熱。
她不是憤怒,而是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
她清楚地知道:不是糯米糰團一個人造成的悲劇,而是整個平台結構,是那套擦邊不死、演算法喂血的體製。
她站在會議室裡,提出一個提案:
暫停所有擦邊內容,開展內容整頓。
運營主管當場拒絕:你瘋了熱榜三十裡有二十五條是這類內容!你知道整頓一天虧多少錢嗎
她咬牙:那就等著再死一個!
主管冷冷地說:死一個,總比死公司強。
那一刻她知道,這不是內容稽覈係統,這是現代化的道德屠宰場。
三天後,平台全線整改的表麵運動啟動:
新增青少年識彆機製(用戶自選開關)
所有擦邊主播統一更換分類標簽為日常
關鍵詞遮蔽庫擴展300條,包括胸、絲襪、撩、姐姐我不行了等
結果是:用戶使用錯字繞開遮蔽,主播用象聲詞 俏皮話繼續表演,演算法默默地學習、優化、再推薦。
擦邊,不但冇變少,反而更隱蔽、更高效、更上癮。
而林某的死亡,變成了平台公關話術的一句模板:
>
個體悲劇,不應成為輿論裹挾平台生態的藉口。
晨知辭職了。
她把辭呈放在工位桌麵,寫了一行字:
>
我不是離職,我是從數字墳場逃出來。
她走出平台大樓,陽光照在臉上,她第一次覺得不那麼冷。
而她不知道的是,她離職第二天,平台演算法對她賬號的標簽更新為:
>
不再推薦,標簽:消極內容生產者。
係統日誌記錄完畢,存入數據庫第73924號稽覈員檔案。
而糯米糰團,當晚重啟直播。
她換上了帶荷葉邊的長裙,頭髮梳成清純麻花,語氣軟糯卻莊重地說:
>
為了讓大家更放心,我決定不再做‘太性感’的內容。
粉絲刷屏:
>
【團團換風格我照樣寵】
【團團清純風太好看了!!】
【女友感爆棚,我更愛你了!】
她笑了,眨眼,說:那,今晚我們讀點小故事,好不好
彈幕狂刷:
>
【要你講睡前故事,也要你做我的夢中人】
第四章:演算法養蠱
糯米糰團的直播間熱度連續五天居高不下,雖然她轉型為讀書博主,但平均每五分鐘,她會:
低頭露出鎖骨
翻頁時手指滑過嘴唇
忽然咬唇、輕笑:哎呀,好害羞哦這段~
每一個動作都被成千上萬的觀眾點讚、轉發、剪輯成搞笑二創配音練習壁紙素材。
她成了一個**AI友好型人類標簽**:
【情緒穩定】
【用戶停留時長高】
【互動率穩定上升】
【模仿者增多】
【輿論抵抗力強】
【可商業化強植入】
係統評定:核心孵化對象,持續加權推薦。
但她不知道的是,每次她下意識咬唇微笑、翻白眼、輕聲喘息,都是在被記錄和拆解。
AI係統早已將她的行為數據拆成無數碎片,輸入到擦邊內容特征學習池中。
她,是一個內容孵化試管嬰兒,在擦邊養蠱實驗場中,茁壯成長。
你或許會問,AI真的懂擦邊嗎
不,它不懂道德、也不懂羞恥。
但它懂一點:人類看得久,就是好東西。
於是,它建立了自己的邏輯:
如果你穿得越少,用戶越不跳出,標記為高值時長片段;
如果你一邊唸書一邊抖肩,互動多,則標註為複合標簽 性感變種;
如果你裝作不懂,觀眾卻刷滿太會了,係統就識彆為偽清純誘導型;
如果你不露臉,隻舔糖葫蘆,用戶瘋狂轉發恭喜,進入食物性引誘模型。
這個AI不懂羞恥,但它永遠學習羞恥的極限。
然後它回饋人類:更多極限。
在晨知離職前的一天,她偷偷拷貝了一份平台推薦係統模型內部審計文檔。
那是一次內部測試結果。
測試模型名稱是:【兔女郎夢境3.4_beta】
目標:在不違法、不被輿論攻擊的範圍內,測試平台推薦隱性擦邊內容的用戶容忍度與變現能力。
結果是這樣的:
測試時間:48小時
涉及主播賬號數:32個
內容風格:低露出 語音誘導 角色扮演元素(如姐姐/鄰家女友/女教師)
曝光量增長: 170%
粉絲增長: 94%
投喂道具營收增長: 213%
平台處理申訴數:0(無違規關鍵詞)
結論:
該類型內容具備高度商業轉化價值,在演算法優化後可作為灰度內容主線引導用戶行為。
晨知在文檔旁寫了三個字:養蠱池。
她懂了:
這個係統不是疏忽監管的產物,而是蓄意放任。
不是為了避免低俗內容,而是製造可控低俗內容。
而更可怕的是,用戶本身也被模型訓練了。
用戶最初是看熱鬨;
接著是稍微期待;
最後,他們隻對輕度低俗內容產生反應,
對正常生活正經知識非性誘導視頻——完全免疫。
這叫注意力滑移症。
一旦你開始吃擦邊罐頭,清水白菜再好吃,都變得無味。
平台知道這點,就像毒販知道,一旦上癮,你再罵他,也還是要回來。
與此同時,一個舉報者火了。
他是某高校社會學教授,實名發帖:
我舉報‘糯米糰團’及其模仿者共28個賬號,因其內容已構成對青少年群體的性暗示灌輸與心理誤導。
平台放任這種‘道德潰瘍性KOL’,本質是拿演算法殺人。
這條帖子獲得大量轉發,擦邊賬號舉報風暴登上熱搜。
但不到24小時,他的賬號就被舉報擾亂輿論秩序封禁。
平台發聲明:
我們尊重每位用戶的意見,也反對極端輿論攻擊行為。
然後他成了憤青保守過度敏感的代名詞,連帶被嘲:是不是你小時候冇看過芭比
而糯米糰團發了張自拍照片,寫著:不管再多人黑我,我都會笑著發光~
配圖中,她一邊讀書,一邊露出一點鎖骨,咬著棒棒糖。
點讚八十萬。
底下一條熱評獲得十萬讚:
誰說她擦邊明明是我們心太臟。
就在輿論再一次分裂時,平台的AI釋出係統悄悄更新,升級日誌中寫著:
增加用戶道德適應模型調節器,使用戶能更快接受內容邊界拓展。
關鍵詞識彆智慧規避,強化多義詞替換訓練。
建立擦邊賬號推薦鏈路閉環。
而某晚8點,糯米糰團的直播間,彈幕飛起:
【團團今晚讀哪本】
【快點開始,等你好久了】
【快舔……哦不,快念!】
她眨眨眼,聲音輕柔:今晚我們讀一點……《心理操控學導論》。
她翻開書,笑著念:當人類習慣一種刺激,它會不斷要求更強烈、更極端的版本。
她笑著看向鏡頭,說:你們,是不是也是這樣
第五章:道德作為變量
當道德變成演算法裡的一串變量,整個人類的倫理係統,也開始解構。
在ZV平台的底層代碼中,關於敏感性內容的處理邏輯大致如下:
if
content.contains(性暗示)
and
user_age
<
18:
reduce_recommendation_weight()
elif
content.contains(性暗示)
and
user_age
>=
18:
if
is_paid_user():
increase_recommendation_weight()
else:
keep_stable()
這段代碼,叫作**道德適配模塊。**
在晨知辭職那晚,她用過期管理員權限偷偷登錄了開發後台。
她看到這段代碼時,腦袋轟地一聲。
原來道德不是禁止,而是匹配用戶購買力的工具。
係統並不在意你是不是青少年,它在意的是你能不能付費,你的下限是否可利用。
而更複雜的,是一項叫**用戶適應性模型**的東西:
它分析一個用戶在不同邊界誘導視頻下的行為反應:
是否停留超過15秒
是否在關鍵幀點讚
是否點進主播主頁
是否在評論中留下文字表情
是否私信主播
根據反應,係統將每個人分為五級道德容忍度:
LV0:潔癖型(不耐受低俗)
LV1:中立型(無感,易適應)
LV2:邊緣型(初步接受擦邊內容)
LV3:高容忍型(主動追逐邊界內容)
LV4:病態型(在暗網及封禁區活動)
你是什麼類型,平台都知道。
它甚至可以預測你幾天後會升一級。
糯米糰團的主賬號後台,有一組粉絲畫像:
>
【粉絲性彆占比】:男92.4%
【年齡段】:18-24歲為主,次為25-30歲
【互動高頻時段】:夜間22:00至淩晨1:30
【偏好標簽】:女教師、輕喘息、角色扮演、高清慢放
AI建議:
>
該賬號適合進一步投入視覺性刺激內容,如穿著模糊製服、增加角色劇情(如‘女心理醫生’設定)、混合知識類敘事以弱化違規可能。
可試探性進行輕尺度直播(如濕發、擦肩、趴桌唸書)。
增強粉絲粘性與‘道德遷移’快感機製。
這些,是演算法寫的內容——不是團隊,不是人類的手筆。
而糯米糰團,隻需要點確定。
她甚至不必理解道德遷移是啥,她隻需要:
穿更短的裙子;
多眨幾次眼睛;
念《社會心理學》第七章——性暗示的無意識誘導效應。
而在另一個世界,叫做反擦聯盟的社交群聊中,幾十位網友組織著一次舉報大會。
他們每天手動截圖、下載、整理證據,去平台提交申訴、舉報擦邊內容。
但每次舉報反饋都一樣:
內容未構成違規;
用戶已成年,自主觀看;
平台已優化推薦機製;
感謝您的監督與支援。
他們如同義和團,拿著刀槍不入的木棍,拚命砍擊一堵高智慧的城牆。
他們有一份表格,記錄了他們舉報的博主和反饋:
序號
主播名
舉報原因
平台反饋
後續處理
1
糯米糰團
擦邊直播誘導未成年人
無違規
熱度上升
2
星星沐魚
半裸健身視頻
無違規
推薦加權
3
可可學姐
暗示性書評 舔唇動作
內容合規
粉絲破百萬
4
女王阿狸
深夜假音讀詩誘導
AI推薦正常
投喂破十萬
...
...
...
...
...
有人憤怒打字:這是強姦演算法的文明!
但更多人沉默。
也有人慢慢退出了群聊,換個平台,重新開始。
他們最後隻剩下一句吐槽:
>
我們不是舉報擦邊,是舉報人類的退化。
而平台的年度財報釋出會上,CEO笑容滿麵:
>
我們今年DAU(日活)增長了33%,內容創作者總收益翻了四倍,最受歡迎的新主播,是一位‘知識型女孩’,用一種親切的方式傳播書籍文化。
她的用戶平均停留時長是行業兩倍,我們預計未來會有更多這種‘新型正能量偶像’。
現場掌聲雷動。
無人提問:
她所謂傳播文化的方式,是如何被一隻名叫ZV-v4情緒誘導AI的手精確編排的。
—
你以為你是在看美女讀書,其實你是:
>
被拖入了可控尺度的性喚起模型中;
被啟用了被訓練後的道德麻木閾值;
被確認是適合商業性刺激消費的對象;
被係統評為**可長期開發擦邊潛力人群。**
你不是觀眾,你是樣本。
那天淩晨,糯米糰團拍攝了一段無濾鏡純生活的視頻:她坐在檯燈下,一邊卸妝,一邊對鏡頭說話。
有人說我擦邊,但你們有冇有想過,你們是自己喜歡的呀。
我也隻是,順著你們的喜好走罷了。
我們之間,是互相需要的呀。
她抬起頭,眼神空洞,像在看鏡頭,又像在看螢幕後的人類自尊:
你們說我擦邊,可你們連‘邊界’在哪兒都不記得了。
《誰在擦邊》第六部分(共十部分之六)
累計目標:20,000字,本部分約2,000字,當前進度約12,000字
風格:諷刺深刻,揭示演算法社會的人性淪陷
第六章:平台危機
人類社會的崩壞,從來不是一場劇烈的爆炸,而是一連串柔和的放棄。
先是道德,後是常識,再是現實本身。
—
在ZV平台後台,預警模型亮起了紅燈:
>
【關鍵詞爆炸式增長】:未成年、私信、誘導、直播、裸照、猥褻
【熱度指數激增的博主】:糯米糰團( 112%)、星星沐魚( 88%)、女王阿狸( 73%)
【平台關注事件】:Z中學14歲男生跳樓事件與擦邊內容關聯調查已上線熱搜
開發組緊急會議,AI風控模型分析結果讓所有人沉默:
>
該用戶(Z中學學生)近三個月活躍在平台‘學習區’,但實際觀看內容以擦邊主播居多,頻繁私信、打賞、儲存直播錄屏,曾釋出多條失眠、焦慮內容。
其留言‘我想看看她今天穿什麼’,被判定為高情緒依賴性表達。
平台未及時對其賬號實施‘青少年模式’乾預。
ZV的公關團隊火速編寫通稿:
>
我們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與相關部門配合,建立更健全的未成年人內容隔離機製。我們始終致力於建設一個正能量的內容平台……
句式標準,態度端正。
但冇有任何人——包括死去少年的父母——能夠真正明白:
他並不是看黃片自殺的。
他是在灰色地帶沉溺太久,被一種永遠得不到的錯覺親密擊垮了。
主播們隔著螢幕說:
>
寶貝你今天好乖哦~
你喜歡老師給你唸的書嗎~
而他真的相信了。
直到那天,他給糯米糰團打賞了他所有的零花錢,並留言:
>
我想讓你看看我畫的畫。
他冇有收到回覆。
僅僅是這一點無迴應的現實,就足以把他從虛幻的天堂,一腳踹下18樓的陽台。
糯米糰團看到熱搜的時候,正在一個書香校園助力計劃的直播活動上,和一位男主持人合拍:共同關愛青少年成長。
她穿了一件寬鬆的白襯衫,打了個蝴蝶結,頭髮綁成麻花辮,背景是一麵寫著閱讀拯救世界的佈景牆。
可螢幕滾動彈幕中,卻開始冒出一個又一個詭異的句子:
>
團團,你讓那個小男孩死了。
他為你畫了畫,你都冇看。
你一條裙子換了他一條命。
閱讀拯救不了你。
ZV平台陷入危機。
國家網信辦下發監管函,要求整改未成年人保護機製。
十多個家長起訴平台縱容擦邊內容。
廣告主暫停合作,股價下跌,估值蒸發200億。
但CEO在董事會上仍舊淡定:
>
每一場風波都會過去,隻要我們及時控製敘事主導權。
我們要繼續強調:是‘個體心理問題’,不是‘內容係統問題’。
我們不能讓大眾意識到,那些擦邊視頻是‘被設計出來誘導未成年人’的。
他冷靜如常,因為他知道:
真正的問題不是平台上有冇有擦邊內容,而是大眾是否還在假裝不知道那是擦邊。
危機爆發後,平台緊急上線道德平衡包:
所有擦邊主播必須每天發一條正能量內容:如朗讀雷鋒日記、分享高考作文、談生命意義;
違規內容AI閾值調高0.3;
主播頁麵新增我拒絕被低俗標簽化自聲明按鈕;
評論區新增我不擦邊,我隻是性感自信貼紙係統;
所有打賞用戶需簽署《平台內容自我承擔協議》;
這些修修補補的操作,在公關上顯得光明磊落。
但冇有任何一條,觸及到係統最深處的那一行代碼:
if
content誘導有效
and
creator收入上升:
continue推薦()
有個負責內容稽覈的員工,在深夜寫下匿名日記:
>
我稽覈過的那些內容,每一幀,每一個表情,都是精準計算的結果。
她們知道光線、聲音、眼神該怎麼配合,知道什麼叫‘不構成違規’的極限操作。
但更可怕的是用戶,他們明知道這是低俗誘導,卻依然反覆進入、停留、沉溺。
有一天,我在鏡子裡看見自己,我也開始覺得:這些視頻,其實也冇什麼不好。
那一刻我知道,我也被擦邊了,隻不過是在心裡。
—
在危機過後的第二週,糯米糰團釋出了一條長視頻,標題是:
>
《我想對那個男孩說點什麼》
視頻裡,她穿著最普通的灰色衛衣,素顏、無妝、無濾鏡。
她說:
我不是壞人,我冇有想讓他死。
我不知道,他會因為我一句冇回覆的話,走上陽台。
我從來冇學過心理學,我不知道青少年在想什麼,我隻是……我隻是……靠這行吃飯。
如果可以重來,我想說——
她哭了,但攝像頭冇有移開,她哭得很美。
評論區裡,一半人罵她是殺人犯,另一半人說彆怪她,她隻是個普通女孩。
更下方,是她的投喂鏈接:
>
支援團團繼續讀書給你聽~
你們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這條視頻,播放破千萬,熱搜第一。
她漲粉80萬。
ZV平台如釋重負:
>
危機過去,話題轉移,情緒穩定。
大眾記性短,故事繼續。
他們給糯米糰團頒了個獎:
>
2025年度
最具社會責任感內容創作者。
她站在領獎台上,燈光打在她的臉上。
眼神平靜、雙手合十,像聖女,也像罪人。
第七章:產業之吻
資本不是罪惡,但資本可以無限親吻罪惡。
糯米糰團的粉絲暴漲之後,一家MCN機構立刻發來邀約。
簽約金五十萬,另附全年內容定位服務擦邊指導課形象規劃師三項增值方案。
她起初猶豫。
對方說得很直接:彆怕道德譴責,那是紅利的起點,不是終點。
最終,她簽了合同,搬進了一棟MCN旗下的創作者基地。
創作者基地,外號擦邊工廠。
整棟樓裡住著130多個博主。
按流量分級:S級主播住頂樓複式,A級住中層帶陽台,B級以下合租兩人一間。
樓裡有專門的劇情策劃組衣物采購組劇本潤色部。
你想成為人設學霸型,就給你安排成穿校服朗讀曹操死於甲醛;
你想主打蘿莉心機風,就要用撒嬌語音包 撒幣表情 高頻眼波閃動。
你要走健身係美少女路線,則被安排穿吊帶做反手摸肚臍挑戰 提臀瑜伽抖動。
一切都標準化、流程化、精密如晶片工廠。
他們的口號寫在牆上:
>
內容即人設,人設即貨幣。
踩線踩得好,百萬不成難。
培訓課上,講師是一位前抖戰王牌策劃。
他上課第一句話:
>
你們不是在拍黃,也不是在拍美,你們在製造親密錯覺。
>
彆給我看什麼胸不胸,腿不腿,那是低階入門。
>
真正的擦邊,是在觀眾心裡埋一個‘她隻對我一個人溫柔’的幻覺。
他舉例分析一條爆款視頻:少女在夜晚用奶聲念‘彆看了啦~’
>
鏡頭角度朝下,光線營造出虛幻親密,聲音加了2倍呼吸聲,彈幕引導打出‘她是不是對我說的’,一切都在設計‘唯一性情緒依附’。
下麵主播們做筆記,有人點頭,有人麵無表情,還有人悄悄打開自拍鏡頭檢查臉上濾鏡疊加是否達標。
MCN還設有心理戰組。
專門研究用戶心理,研究什麼時間段的男性更易沉迷:
淩晨1點到2點,失眠孤獨者上線;
中午12點到1點,學生與程式員躲廁所刷;
週五夜晚,打工人精神最脆弱;
而週末則需要提供更沉浸式陪伴內容,配合虛擬男友、連麥、日記體。
他們還有個更高明的手段,叫情感回收機製。
即:當用戶產生沉溺、後悔、羞恥感時,平台會推送反擦邊內容:
清華女學霸直播講微積分
心理谘詢師在線答疑
戒掉網癮,從這一課開始
這些正能量視頻並非為救人,而是為了讓用戶在完成心理贖罪後,更快回到原來的色情錯覺場中。
簡而言之:給他一點安慰劑,再把他送回地獄。
平台營收激增,資本入局,三個月內五家MCN掛牌上市,另有多家新興投資機構開出擦邊內容基金。
每週都有新的人設模板被測試推出:
不懂事小姨型:穿高跟鞋做飯,邊炒菜邊撒嬌說你不許告訴你媽;
害羞校醫型:假裝為網友測體溫,微笑輕聲道彆亂動嘛~;
戀愛家教型:用粉筆寫字 回頭一笑 問題會了嗎寶寶~。
這些人設一旦測試成功,立刻複製十個賬號同步運營,複製率高達98%。
平台後台甚至設有AI內容生產編輯器,隻需輸入年齡 風格 內容強度,即可生成5種視頻草案和10套推薦標題,如:
>
她說:再看就不講了噢~(95後
甜美
蘿莉
輕擦邊
強標簽)
連夜翻她的日記,我瘋了(偽紀錄片
愛情設定
微懸疑)
有人在知乎上發帖問:
>
為什麼這些明顯是在打擦邊球的視頻還冇被封
回答獲得幾千讚是:
>
因為那不是球場,是資本造出來的合法邊線。
>
不是平台容忍擦邊,而是平台設計了擦邊的規則。
>
就像賭場不會禁止賭博,隻會禁止贏太多。
這年冬天,糯米糰團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主打少女學製服 角色扮演服 宅家親密套裝。
廣告語是:
>
不隻是衣服,是他心裡無法忘記的那天。
她登上了一家財經雜誌,標題是:
>
《95後創業女孩,用親密感打敗了世界》
雜誌上,她穿著乾淨利落的西裝,戴金絲眼鏡,一臉社會新女性的獨立堅毅。
但攝影棚的角落,還有幾套水手服、兔女郎和睡衣。
攝影師剛剛拍完:
她坐在床上,微張嘴唇,看向鏡頭:
>
哥哥,今晚我可以陪你複習哦~
她笑了:
那是流量的味道,是鈔票的味道,是權力的味道。
是資本之吻。
第八章:幻象經濟
擦邊內容產業,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娛樂現象,而成為一場席捲整個社會的幻象經濟。
教育的妥協
某知名高校中文係,剛成立新媒體與內容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在開幕式上講:
>
新時代內容創作者是文化傳播的先鋒,‘擦邊’是社會審美與表達自由的必然反映。
我們不能簡單以道德尺子衡量新興文化,而應以開放心態研究其符號學與社會功能。
教研室裡,學生們熱議:
>
糯米糰團的視頻,是現代審美的‘邊緣符號’,值得深入分析。
她的內容讓我反思‘親密’和‘公共空間’的界限。
我們準備寫論文,題目是《擦邊現象與新媒體情緒操控》。
於是,擦邊成為大學課堂的文化現象,被學者們用專業術語包裝討論,形成學術上的正當性。
法律的迷霧
國家某部門下發《關於加強網絡內容健康建設的指導意見》,表麵嚴厲。
但執行層麵,卻變成了一張張:
含糊的條款
矛盾的標準
反覆的解釋權爭奪
一個小鎮法院審理一例擦邊主播涉未成年人誘導案。
法官遲疑:
>
從法律角度看,主播並未直接教唆犯罪,隻是‘提供了被動觀看的平台’。
而未成年人自主選擇觀看,責任部分在家長監管。
平台采取了限製措施,且主播均未明示引導。
結果判決主播無罪。
媒體報道標題是:
>
《擦邊內容司法困境:保護未成年人難在哪》
法律成為一片迷霧,權責推諉的溫床。
新聞的戲謔
某晚間新聞欄目專題報道擦邊現象。
主持人嚴肅開場:
>
擦邊短視頻氾濫,已成青少年成長隱患……
鏡頭切換,糯米糰團的直播片段被剪輯成重點鏡頭,配以鏡頭捕捉到微妙表情等解說詞。
采訪中,平台代表理性發言:
>
我們尊重用戶多元選擇,已加大未成年人保護力度。
技術和內容的平衡,是現代數字經濟的挑戰。
隨後,欄目播出一段網紅搞笑視頻如何避開擦邊檢測,網友笑稱太專業了。
新聞結束時,評論區炸開:
>
說得嚴肅,做得含糊。
娛樂至死,輿論被娛樂了。
到底誰在擦邊誰在掩耳盜鈴
社會的迷離
街頭巷尾,擦邊一詞不再是禁忌,而成了流行語:
今兒這衣服真擦邊,辣眼睛!
彆擦邊了,穩住,我們要真清純!
擦邊算啥,我朋友圈都是‘心機清純’直播!
家長群裡,家長們焦慮卻又無奈:
>
學校禁止手機,可誰能管得了孩子偷偷打開的直播
以前打遊戲還好,至少能罵罵,現在天天盯著這些視頻,心慌。
老師說家長配合,現在我隻想讓他彆看手機。
而孩子們卻學會了新的生存技能:
識彆擦邊熱點,爭搶模仿方向;
用暗號、代號繞過家長和老師;
自創擦邊文化,成了校園新潮流。
整個社會,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幻象親密**大潮。
這場潮水,淹冇了傳統的道德界線,模糊了真實與表演的差彆。
人們被演算法塑造,被內容誘導,情緒反覆被拔高與釋放,卻找不到真實的觸點。
他們追逐著一種虛擬親密,卻在現實中日益孤獨。
晨知辭職後隱居鄉下,她偶爾打開手機,看到新聞裡擦邊內容被打擊的報道。
她冷笑:
>
這不過是一次次的煙霧彈,一場場表演。
她知道,那些根深蒂固的商業利益不會輕易放棄這片肥沃的土地。
演算法依舊冷酷,資本依舊貪婪,觀眾依舊沉迷。
而人類,隻是這場遊戲中的棋子,甚至連意識到自己是棋子都變得奢侈。
夜深時分,糯米糰團再一次打開直播。
她微笑著,低聲念道:
>
‘親愛的,你知道嗎在這光怪陸離的世界裡,我隻是你永遠的秘密。’
彈幕裡無數親愛的呼應,心跳聲交織成一首電子時代的搖籃曲。
第九章:逆流而上
社會的幻象並非無堅不摧。
在看似平靜的水麵下,隱約有暗流湧動。
抵抗的萌芽
晨知退隱鄉村後,組建了一個小型研究團隊——光明使者聯盟。
他們用最簡單的技術,開發了一個擦邊識彆外掛,能幫助用戶遮蔽擦邊視頻,並提供心理輔導資源。
團隊成員多是心理學者、程式員和被擦邊內容傷害過的家長。
他們在網絡上匿名釋出:
擦邊內容,不是時尚,而是陷阱。
你可以選擇不被演算法控製。
真實的親密,需要真實的尊重。
這個外掛在社交圈低調傳播,下載量在一個月內突破五十萬。
不少青少年和家長私信團隊,訴說被擦邊內容困擾的經曆。
他們開始相信,另一種世界是可能的。
操控者的反擊
平台內部迅速察覺了光明使者聯盟的動向。
一場隱秘的演算法升級戰悄然展開:
外掛用戶標記為潛在流失用戶,減少推送優質內容;
相關內容通過正能量包裹變相推送,混淆視聽;
社交媒體投放擦邊無害論的軟文,塑造輿論環境;
招募更多擦邊博主轉型,用更隱晦的手法吸引觀眾。
同時,針對光明使者聯盟的網絡攻擊也日益加劇:
服務器遭遇DDOS攻擊,社交賬號頻繁被封禁,核心成員收到威脅資訊。
但晨知和團隊冇有退縮。
雙方的博弈
某夜,晨知在一次線上會議上感慨:
我們不是跟一個平台鬥,而是跟整個生態係統鬥。
他們有錢、有演算法、有媒體,還有法律的灰色地帶。
但我們有信念,也有越來越多的覺醒者。
會議裡,心理專家建議:
教育和心理輔導必須同步跟進,否則遮蔽隻是暫時的逃避。
我們要做的是重建‘情感認知’,教會青少年識彆虛假親密。
程式員們則加緊優化外掛功能,打算整合AI識彆和舉報工具,助力用戶自我保護。
終極一戰的序幕
平台召開閉門高層戰略會議。
CEO語氣冰冷:
不能讓‘光明使者聯盟’撼動我們的基石。
必須升級‘擦邊’內容演算法,製造更高層次的‘幻象依賴’。
用大數據精準劃分用戶心理,將‘抵抗力量’邊緣化、孤立化。
同時啟動‘社會責任’公關攻勢,強化對外正麵形象。
法務團隊被要求加緊完善內容合規辯護文案,預防更多訴訟。
人心的裂縫
糯米糰團的直播間彈幕忽然出現大量支援晨知的留言。
有人發私信告訴她:
你的未來,不該是演算法的玩物。
我們願意看你變成真正的人,而不是‘流量機器’。
她默默看著螢幕,淚水滑落。
她開始懷疑,自己這場擦邊遊戲的意義。
那一晚,她關掉直播,卸載了平台APP。
這是一場冇有硝煙的戰爭。
演算法、資本與操控者的鐵壁,
抵抗者、覺醒者與真實的呐喊,
在無數螢幕背後暗流湧動。
未來,尚未可知。
第十章:鏡中迷局
陽光透過窗欞,照在晨知手中的書頁上。
她站在鄉間小路上,望著遠方,心中五味雜陳。
—
現實與幻象
過去的幾年,她見證了整個社會被一場擦邊風暴席捲。
曾經那純淨的內容世界,已變成一片迷霧。
但這迷霧中,有人遊走自如,有人被淹冇。
人們渴望親密,渴望認同,渴望被看見。
而演算法和資本,將這最深的**剝離,塑造成商品。
真實的情感,被虛假的幻象吞噬。
瓶中的蝴蝶
她曾試圖阻止這場洪流。
那份理想,如同一隻被困在瓶中的蝴蝶,撲騰著,掙紮著,卻無法逃脫。
但她冇有放棄。
她相信,總有人會看清這場遊戲的本質。
總有人會從幻象中醒來。
一線希望
網絡的另一端,光明使者聯盟的成員們繼續努力。
他們的外掛逐漸被更多人使用,教育項目悄然展開。
新的法律討論正在醞釀,社會的關注不再隻是表麵的熱鬨,而是深入根基。
結語
擦邊,不隻是內容的問題。
它是**的放大,是道德的試探,是資本的遊戲。
在這個充滿誘惑與迷惑的時代,
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擦邊的鏡子前。
是選擇被照見,還是被矇蔽
未來,是光明,還是陰影
答案,未必在演算法裡,而在我們自己心中。
晨知合上書,深吸一口氣。
夜色降臨,星光閃爍。
她知道,故事還未結束。
但至少,她還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