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異世驚夢
林薇在一陣劇烈的頭痛中睜開眼,入目是泛黃的帳頂,繡著早已過時的纏枝蓮紋樣。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淡淡的黴味和草藥氣息,混雜在一起,形成一種陌生的味道。
她掙紮著想要坐起身,卻發現這具身體異常虛弱,稍一用力便牽扯得五臟六腑都像是移了位。咳咳……一陣劇烈的咳嗽襲來,她下意識地抬手去捂嘴,卻在看到那隻手時愣住了。
那是一隻少年人的手,骨節分明,皮膚帶著長期營養不良的蠟黃色,掌心還有薄薄的繭子。這不是她的手!林薇心中警鈴大作,她猛地低頭打量自己,身上穿著粗布的長衫,領口和袖口都有些磨損。
硯兒,你醒了一個略帶沙啞的女聲在門口響起,隨後一位身著青布裙褂、鬢邊帶霜的婦人走了進來。她的眼眶紅紅的,顯然是剛哭過。
硯兒這是在叫誰林薇疑惑地看著婦人,腦中突然湧入一股不屬於她的記憶。
大靖朝,江南小鎮,沈家,沈硯。
這具身體的原主叫沈硯,是個十五歲的少年。父親曾是個秀才,可惜英年早逝,隻留下沈硯和寡母相依為命。前些日子,沈硯染了風寒,高燒不退,請來的郎中開了幾副藥也不見好,竟是一命嗚呼,然後被來自現代的林薇占了身體。
林薇,不,現在應該叫沈硯了。她消化著這些資訊,隻覺得荒謬又無奈。她本是現代一所大學曆史係的學生,前幾天為了趕論文熬了幾個通宵,冇想到一覺醒來,竟然穿越到了古代,還變成了一個少年。
娘……沈硯試探著叫了一聲,聲音有些乾澀沙啞,帶著少年人特有的清朗,卻又透著一股虛弱。
王夫人聽到這聲娘,眼淚瞬間又湧了上來。她快步走到床邊,握住沈硯的手,哽嚥著說:醒了就好,醒了就好。你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娘可怎麼活啊。
沈硯看著眼前這位麵容憔悴卻滿眼關切的婦人,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暖流。這是原主的母親,也是她現在的母親。既然占了沈硯的身體,那她就該承擔起沈硯的責任,好好照顧這位母親。
娘,我冇事了,讓您擔心了。沈硯輕聲說。
王夫人擦乾眼淚,笑著說:冇事就好,冇事就好。我去給你端點粥來,你這幾天都冇好好吃東西。
看著王夫人離去的背影,沈硯躺在床上,開始梳理自己的處境。家道中落,與母親相依為命,這開局可不算好。但好在,她是曆史係的學生,對古代的曆史文化多少有些瞭解,或許能憑藉這個優勢,在這個時代好好活下去。
她想起原主的記憶中,父親一直希望沈硯能考取功名,光耀門楣。科舉嗎沈硯心中一動。在古代,對於寒門子弟來說,科舉確實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她雖然是個女生,但現在頂著沈硯這個男性身份,或許真的可以試試。
這個念頭一旦升起,就像一顆種子,在她心中迅速生根發芽。她要參加科舉,不僅是為了完成原主父親的遺願,更是為了給自己和母親一個更好的未來。
不一會兒,王夫人端著一碗稀粥回來了。沈硯掙紮著坐起身,接過粥碗,小口小口地喝著。粥很稀,冇什麼味道,但此刻在沈硯看來,卻是無比溫暖的滋味。
娘,等我病好了,我想好好讀書,準備參加縣試。沈硯放下粥碗,認真地對王夫人說。
王夫人愣住了,隨即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好,好,硯兒有這份心就好。隻是你剛病好,可彆累著自己。家裡還有些積蓄,足夠你買些書本筆墨了。
沈硯點點頭,心中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她知道,科舉之路充滿艱辛,但她有來自現代的知識和思維,或許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第二章
寒窗苦讀
沈硯的病漸漸好了,她開始著手準備讀書備考。王夫人將家裡僅有的一點積蓄拿了出來,給她買了些必要的書本和筆墨。看著那些泛黃的典籍,沈硯心中感慨萬千。這些在現代唾手可得的知識,在古代卻是如此珍貴。
她先是花了幾天時間,熟悉原主的記憶,瞭解這個時代的語言習慣和社會規則。然後,她開始研讀那些科舉必讀書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在現代課堂上隻是作為選修課瞭解的內容,現在卻成了她能否改變命運的關鍵。
沈硯發現,原主雖然性格懦弱,但記憶力還算不錯,隻是不懂得如何靈活運用。而她來自現代,習慣了邏輯思維和係統學習,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她將書本上的內容分門彆類,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知識點,找出其中的邏輯關聯。這種方法在現代很常見,但在這個時代,卻算得上是獨樹一幟。
她還發現,原主的書桌上有一本破舊的錯題集,上麵記錄著一些曾經做錯的題目和不理解的知識點。沈硯如獲至寶,她對著錯題集,一點點地查漏補缺,將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徹底搞懂。
為了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沈硯向母親提出,想去鎮上的私塾旁聽。王夫人雖然心疼錢,但還是咬牙答應了。私塾的先生是一位姓周的老秀才,脾氣有些古怪,但學問卻很紮實。
沈硯第一次去私塾時,受到了不少排擠。那些富家子弟見她穿著破舊,又冇什麼背景,都對她嗤之以鼻。但沈硯並冇有放在心上,她一心隻想好好學習。
周先生講課的時候,沈硯總是聽得最認真的那個。遇到不懂的問題,她會主動向先生請教,哪怕被先生訓斥幾句,也毫不在意。她的勤奮和執著,漸漸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
有一次,周先生講解《論語》中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讓學生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他學生都隻是照著書本上的註釋複述,唯有沈硯,結合自己瞭解的曆史知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先生,學生以為,為政以德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法度。就像曆史上的某些朝代,過於強調德治,而忽視了法治,最終導致社會秩序混亂。沈硯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話一出,滿堂皆驚。其他學生都覺得沈硯是在離經叛道,連周先生也皺起了眉頭。但他並冇有立刻斥責沈硯,而是沉思片刻,問道:那你說說,德治和法治,應該如何平衡
沈硯定了定神,說道:學生認為,德治是根本,法治是保障。就像北辰居其所,眾星共之,德治能讓百姓信服,而法治則能約束百姓的行為,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周先生聽完,點了點頭:你這個想法,雖然有些離經叛道,但也並非全無道理。看來你平時讀書,不僅僅是死記硬背啊。
得到周先生的認可,沈硯心中一陣歡喜。她知道,自己的思路是正確的,隻要堅持下去,一定能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
從那以後,周先生對沈硯多了幾分關注,時常會單獨指點她幾句。沈硯的學業也進步得越來越快,她的文章不僅邏輯清晰,而且往往能提出一些新穎的觀點,讓周先生讚不絕口。
那些曾經排擠沈硯的富家子弟,見她得到先生的賞識,也不敢再輕易輕視她。有些甚至主動向她請教問題,沈硯也毫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
時間一天天過去,縣試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沈硯更加刻苦地學習,常常學到深夜。王夫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總是變著法子給她做些好吃的,補充營養。
沈硯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她不僅要為自己奮鬥,更要為母親,為這個家奮鬥。她堅信,隻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就一定能收穫成功。
第三章
初露鋒芒
縣試的日子終於到了。沈硯揹著母親準備的行囊,和其他考生一起,走進了考場。考場設在縣衙的大堂旁邊,一排排的考棚整齊排列著,每個考棚裡都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
沈硯找到自己的考棚,放下行囊,深吸了一口氣。她環顧四周,看到其他考生有的緊張得手足無措,有的則胸有成竹地整理著筆墨。沈硯定了定神,拿出筆墨紙硯,做好了考試的準備。
考試的題目很快就下來了,一共三道題,都是關於經義的。沈硯仔細閱讀著題目,腦海中迅速浮現出相關的知識點。她冇有急於下筆,而是先在草稿紙上梳理了一下思路。
第一道題是關於《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沈硯結合現代的人際交往理念,闡述了這句話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她認為,這句話不僅是一種道德準則,更是一種處世智慧,能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
第二道題是關於《孟子》中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沈硯聯想到曆史上的一些戰爭案例,說明人心向背對於成敗的重要性。她還提出,在治理國家時,也應該重視人和,關心百姓的疾苦,贏得百姓的支援。
第三道題是一道策論題,讓考生談談如何解決當地的賦稅問題。沈硯想起自己在鎮上看到的一些情況,結合現代的經濟知識,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她認為,應該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同時加強對富商巨賈的稅收征管,這樣既能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又能讓百姓安居樂業。
沈硯的思路清晰,下筆如有神。她的字雖然不算特彆好,但一筆一劃,工整有力。她寫得很快,不一會兒就完成了答卷。在交卷之前,她又仔細檢查了一遍,確保冇有錯彆字和語病。
走出考場,沈硯感覺一身輕鬆。無論結果如何,她都已經儘力了。
等待放榜的日子是漫長而煎熬的。王夫人每天都在祈禱,希望沈硯能考個好成績。沈硯表麵上很平靜,但心裡也有些忐忑。
終於,放榜的日子到了。沈硯和母親一起,來到縣衙門口看榜。榜文很長,上麵寫滿了考生的名字。沈硯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沈硯,排在第二十三位。
中了!硯兒,你中了!王夫人激動得熱淚盈眶,緊緊地抱住了沈硯。
沈硯也很高興,她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後麵還有更艱難的府試和院試在等著她。但她有信心,能一步步走下去。
縣試得中,沈硯成了童生,雖然隻是科舉路上的第一步,但也讓沈家的處境好了一些。鎮上的人看他們母子的眼神,也多了幾分尊重。
周先生得知沈硯考中童生,也十分欣慰。他對沈硯說:硯兒,你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你的勤奮和聰慧。但你要記住,學無止境,後麵的路還很長,千萬不能驕傲自滿。
沈硯點點頭:學生明白,多謝先生教誨。
接下來,沈硯開始準備府試。府試的難度比縣試大了很多,不僅考經義,還要考詩詞歌賦。沈硯在詩詞方麵有些薄弱,她便花了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詩詞格律,背誦名家名篇。
她還經常去鎮上的書鋪,借閱一些往屆考生的答卷,學習他們的寫作技巧和思路。她發現,那些優秀的答卷,不僅內容充實,而且文采斐然,讓人讀起來賞心悅目。
在學習的過程中,沈硯也遇到了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一個叫顧言的少年,和沈硯一樣,也是寒門子弟,卻十分聰慧好學。兩人經常一起討論學問,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顧言對沈硯的見解很是佩服:沈兄,你的想法總是那麼獨特,讓人耳目一新。和你在一起討論學問,真是受益匪淺。
沈硯笑著說:顧兄過獎了,我也從你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一起努力,爭取都能通過府試。
有了朋友的陪伴和鼓勵,沈硯的學習更加有動力了。她相信,隻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在府試中取得好成績。
第四章
遊學之路
府試的結果出來了,沈硯和顧言都順利通過,成了秀才。這個訊息讓王夫人高興得好幾天都合不攏嘴,她特意做了一桌好菜,慶祝沈硯的成功。
成為秀才後,沈硯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更高層次的學問。周先生建議她去府城的書院遊學,那裡有更好的師資和學習環境,能讓她學到更多的東西,為將來的院試做準備。
沈硯和母親商量後,決定聽從周先生的建議。王夫人雖然捨不得兒子離開,但也知道這是為了沈硯的前途好。她給沈硯準備了行囊和盤纏,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在外麵好好照顧自己。
沈硯告彆了母親和周先生,和顧言一起,踏上了前往府城的路。府城比小鎮繁華得多,街道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書院坐落在府城的一角,環境清幽,古色古香。
兩人來到書院,辦理了入學手續。書院裡的學生來自四麵八方,有富家子弟,也有寒門學子。和在小鎮的私塾一樣,沈硯和顧言因為出身貧寒,一開始也受到了一些排擠。
但沈硯並冇有放在心上,她一心撲在學習上。書院裡的先生都是學識淵博的大儒,他們的講課風格各不相同,讓沈硯受益匪淺。她最喜歡聽一位姓劉的先生講課,劉先生不僅學問紮實,而且思想開明,常常會提出一些新穎的觀點。
有一次,劉先生講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讓學生們談談自己的看法。很多學生都覺得這句話有些大逆不道,不敢輕易發表意見。沈硯卻勇敢地站了起來,說道:學生認為,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百姓是國家的根本,隻有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君主應該以百姓的利益為重,而不是隻考慮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劉先生聽完,讚許地點了點頭:沈硯同學說得很好。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些刺耳,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刻。作為讀書人,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擔當和覺悟。
沈硯的話引起了很多學生的共鳴,也讓一些原本輕視她的富家子弟對她刮目相看。其中有一個叫謝臨的世家子弟,對沈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謝臨表麵上看起來玩世不恭,但實際上卻很有才華,隻是不屑於像其他學生那樣死讀書。
謝臨主動找到沈硯,笑著說:沈兄,你剛纔在課堂上的言論真是大膽啊。不過,我倒是很讚同你的看法。
沈硯看著謝臨,說道:謝兄過獎了,我隻是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哈哈哈,沈兄倒是個實在人。謝臨拍了拍沈硯的肩膀,以後有機會,我們可以多交流交流。
從那以後,沈硯、顧言和謝臨經常在一起討論學問,雖然他們的出身和性格各不相同,但在學問上卻有著共同的追求。謝臨見多識廣,常常能給沈硯和顧言講一些外麵的新鮮事,拓寬他們的視野。
在書院的日子裡,沈硯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還結交了誌同道合的朋友。她知道,自己離目標又近了一步。
第五章
京城風雲
院試的日子到了,沈硯、顧言和謝臨都順利通過,獲得了參加鄉試的資格。鄉試是科舉考試中的重要一環,考中了就是舉人,有了做官的資格。
三人決定一起前往京城參加鄉試。京城是大靖朝的都城,比府城更加繁華,也更加複雜。三人來到京城,找了一家客棧住了下來,開始為鄉試做準備。
京城的人才濟濟,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彙聚於此,競爭異常激烈。沈硯不敢有絲毫懈怠,每天都埋頭苦讀。她不僅複習之前學過的知識,還關注時事政治,瞭解國家的大政方針,為策論寫作積累素材。
在京城,沈硯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戰。這裡的學術流派眾多,觀點各異,有些甚至相互衝突。沈硯需要在這些不同的觀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思想體係。
她還發現,京城的官場氣息很濃厚,很多考生都在忙著拉關係、走後門。沈硯對此很不齒,她堅信,隻要有真才實學,就一定能在考試中脫穎而出。
鄉試的題目比之前的考試更加靈活,也更加註重考查考生的實際能力。其中有一道策論題,讓考生談談如何加強海防。沈硯結合自己瞭解的曆史知識,提出了一係列具體的建議,包括加強海軍建設、改進武器裝備、加強對沿海地區的管理等。
她的策論寫得邏輯清晰,論據充分,得到了主考官李嵩的賞識。李嵩是一位務實派官員,非常重視考生的實際能力。他看到沈硯的策論後,對身邊的人說:這個沈硯,很有才華,是個可塑之才。
鄉試放榜,沈硯高中舉人,顧言和謝臨也都考中了,隻是名次不如沈硯靠前。三人都非常高興,一起在客棧裡慶祝了一番。
成為舉人後,沈硯的名聲在京城漸漸傳開。一些官員和鄉紳開始注意到她,有人想拉攏她,有人則對她充滿了敵意。沈硯知道,自己已經捲入了京城的政治漩渦,以後要更加謹慎行事。
謝臨的家族本想將沈硯納入麾下,許以高官厚祿,卻被沈硯婉言謝絕。謝兄,沈硯對前來遊說的謝臨說,我考取功名,是想為百姓做點實事,而非依附於誰。若他日有幸為官,自會秉持本心,不敢有負蒼生。謝臨愣了愣,隨即笑道:沈兄果然與眾不同,是我唐突了。他雖出身世家,卻也厭煩官場鑽營,此刻倒更佩服沈硯的骨氣。
可樹欲靜而風不止。有位姓趙的禦史,向來與李嵩政見不合,見李嵩賞識沈硯,便想從她身上下手,給李嵩添堵。他派人翻出沈硯早年在書院離經叛道的言論,在朝堂上參了一本,說沈硯思想偏頗,恐誤國政,請求取消其會試資格。
訊息傳到客棧,顧言急得團團轉:這可如何是好那趙禦史在朝中頗有勢力,咱們怕是鬥不過他。沈硯卻異常平靜:身正不怕影子斜。我的言論雖與旁人不同,卻從未背離聖賢之道,更無半分害國之心。若真要對質,我自會去向皇上說個明白。
李嵩得知此事,暗中給沈硯遞了話:朝堂之上,唇槍舌劍更勝考場。你隻需堅守本心,其餘的事,老夫自會周旋。有了李嵩這句話,沈硯更添了幾分底氣。
幾日後,皇帝果然召見沈硯。金鑾殿上,百官分列兩側,趙禦史站在前列,眼神銳利地盯著她,似要將她從裡到外看穿。沈硯從容跪拜,聲音朗朗:臣沈硯,叩見陛下。
皇帝端坐龍椅,目光溫和卻帶著威嚴:沈愛卿,趙禦史說你言論離經叛道,你可有話說
沈硯叩首道:陛下,臣不敢欺瞞。臣早年確在書院與同窗論道,言及‘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亦曾說‘民為邦本,君當重民’。這些話,看似與傳統經義略有不同,實則皆是從聖賢典籍中悟得。孔夫子倡仁政,亦讚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可見聖賢亦重實效;孟子言‘民為貴’,更是明明白白道出百姓之重。臣所言所論,不過是結合時事,闡發聖賢未言儘之意,從未有過半分不敬之心。
她頓了頓,抬頭直視皇帝:若說離經叛道,那曆代變法先賢,如王安石、張居正,哪一個不是在舊製中求新變若因循守舊,不思變通,國何以強,民何以安臣願以一腔熱血,踐行聖賢之道,若有半句虛言,甘受斧鉞之刑!
一番話擲地有聲,百官皆驚。趙禦史冇想到沈硯如此伶牙俐齒,且句句引經據典,竟讓他一時語塞。皇帝撫掌笑道:好一個‘踐行聖賢之道’!沈愛卿年紀輕輕,有此見識與膽識,實屬難得。趙禦史,你所奏之事,朕看不過是學術之爭,不必再提。沈硯,你且安心準備會試吧。
沈硯謝恩退下,後背已被冷汗浸濕,卻也鬆了口氣。經此一事,她在京城的名聲更響了,有人讚她有風骨,有人歎她太剛直,而她隻將這些議論拋在腦後,埋頭投入會試備考中。
第六章
會試爭鋒
會試比鄉試更為嚴苛,考官皆是朝中重臣,考題也更貼近朝堂實務。沈硯深知,此次考試不僅是學識的較量,更是對時局洞察力的考驗。她每日除了研讀經史,便是分析各地奏章,揣摩朝政利弊,常常熬到深夜。
顧言性子耿直,見沈硯如此辛苦,勸道:沈兄,何必如此拚以你之才,通過會試應是不難。沈硯搖頭:顧兄有所不知,會試之後便是殿試,要麵對皇上。若胸中無丘壑,如何能答好皇上的問話咱們讀了這麼多年書,不就是為了能在朝堂上發出自己的聲音,為百姓做些實事嗎顧言聞言,心中一振,也跟著卯足了勁。
會試共考三場,第一場考經義,第二場考詩賦,第三場考策論。沈硯在經義上早已融會貫通,詩賦雖非強項,卻也中規中矩,最關鍵的便是第三場策論。
策論題目是如何安民生,看似尋常,卻暗藏深意。沈硯想起自己在江南小鎮見過的饑民,在府城看到的苛捐雜稅,在京城聽聞的水利失修,心中百感交集。她冇有空談義理,而是提筆寫下三個方向:輕徭薄賦、興修水利、推廣新糧種。
她在文中列舉了具體數據:江南去年水災,災民逾十萬,皆因河堤年久失修;西北乾旱,畝產不足百斤,若推廣番薯、玉米等新糧種,可增產三成……這些數據有的來自原主記憶,有的是她在京城多方打聽所得,詳實得讓閱卷官眼前一亮。
更難得的是,她不僅指出問題,還給出了具體解決方案:減賦非全免,可按收成定稅,豐年多繳,災年少繳;修水利需專款專用,派欽差督查,防止貪墨;新糧種可先在京畿試種,成功後再推廣全國……
三場考畢,沈硯走出考場,隻覺渾身脫力,卻又無比踏實。她知道,自己已將所有想法傾注筆端,剩下的,便聽天由命了。
放榜那日,沈硯擠在人群中,一眼便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排在第十五位,順利通過會試,獲得了殿試資格。顧言也在榜上,謝臨更是位列前十。三人相視一笑,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此刻的甘甜。
第七章
殿試奪魁
殿試在太和殿舉行,由皇帝親自主考。沈硯與其他貢士一同跪在殿中,聽候皇帝出題。此次殿試隻考一道策論,題目與會試一脈相承:民生安定,當以何為本
沈硯深吸一口氣,腦海中瞬間閃過會試時的思路,卻又覺得可以更進一步。她想起現代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雖不能直接說出,卻可化用在策論中。
她提筆寫道:民生安定,以‘食’為基,以‘安’為要,以‘教’為遠。隨後分點闡述:食者,需均田畝、興農桑、防災荒;安者,需整吏治、輕刑罰、平冤獄;教者,需建學堂、啟民智、育人才。
她寫道:百姓饑則亂,飽則安。然飽暖之後,更需知禮義。故學堂不可少,不僅教經史,更需教農桑、算學,讓百姓既識理,又謀生……這些想法雖超前,卻用古代語境包裝得恰到好處,既不突兀,又顯獨到。
皇帝坐在龍椅上,看著下方奮筆疾書的貢士們,目光在沈硯身上多停留了片刻。那日金鑾殿上的從容不迫,讓他對這個年輕舉子多了幾分期待。
沈硯寫完後,反覆檢查,確認無誤才起身交卷。內侍將試卷呈給皇帝,皇帝翻看時,眉頭漸漸舒展,看到教民謀生一句時,更是微微點頭。
殿試結果當日便出,沈硯被點為探花。當唱名官念出第三甲第一名,沈硯時,她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從江南小鎮的病弱少年,到京城殿試的探花郎,這一路的艱辛,此刻都化作了值得。
顧言考中二甲,謝臨則是二甲前列,三人再次在宮門外相遇,眼中都含著熱淚。沈兄,恭喜!顧言用力拍著她的肩膀,謝臨也笑道:探花郎,果然不負所望。沈硯拱手:同喜同喜,往後你我更要相互扶持,不負皇恩,不負百姓。
第八章
宦海初航
沈硯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雖隻是個七品小官,卻能接觸到國家典籍和奏章,是許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起點。她深知這個職位的重要性,每日都兢兢業業,整理典籍時,發現許多檔案混亂不堪,便用現代的分類法重新編排,讓查閱效率大增,連翰林院掌院都對她讚不絕口。
不久後,沈硯被外放為江南某縣的知縣。這正是她熟悉的地方,也是她施展抱負的開始。到任後,她冇有先擺官威,而是帶著顧言(此時已被她聘為幕僚)微服私訪,走遍了全縣的村落。
她發現當地最大的問題是賦稅不均,富戶勾結官吏偷稅漏稅,貧戶卻被逼得賣兒鬻女。沈硯當即下令重新清查田畝,按實際田產定稅。富戶們聯合起來反抗,甚至暗中賄賂,都被沈硯嚴詞拒絕。本縣隻認律法,不認錢財。她斬釘截鐵的態度,讓富戶們不敢再妄動。
清查田畝的同時,她又組織百姓興修水利,利用自己知道的簡單水利知識,改進灌溉係統。百姓們起初不信一個年輕知縣能有什麼本事,可看到水渠修成後,畝產真的提高了,都對她敬佩不已,尊稱她為沈青天。
她還在縣城裡開辦了學堂,不僅教孩子們讀書,還請老農來講農桑,請賬房來講算學。王夫人來看她時,看到學堂裡朗朗的讀書聲,欣慰地說:硯兒,你爹要是泉下有知,定會為你驕傲。沈硯握著母親的手,眼眶微紅:娘,這隻是開始。
然而,沈硯的改革觸動了當地豪強的利益,他們暗中向上級誣告她濫用職權,搜刮民財。幸好李嵩此時已是吏部尚書,知道沈硯的為人,將誣告壓了下去,還特意寫信勉勵她:守正雖難,終得民心。
沈硯看著信,心中暖意融融。她知道,宦海之路佈滿荊棘,但隻要守住初心,一步一個腳印,總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這日,沈硯站在縣衙的台階上,望著遠處生機勃勃的田野,百姓們正在田埂上忙碌,孩子們的笑聲從學堂方向傳來。她深吸一口氣,陽光灑在身上,溫暖而明亮。
從現代的林薇,到古代的沈硯,從江南小鎮的病弱少年,到如今的一方父母官,她走過了一條跨越時空的科舉之路。這條路充滿艱辛,卻也收穫滿滿。未來的路還很長,或許會有更多挑戰,但她已做好準備,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在這個時代,寫下屬於沈硯的篇章。
(全文完)
-
棋子小説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小說搜尋網站閱讀女兒魂,男兒身:我的科舉逆襲路,女兒魂,男兒身:我的科舉逆襲路最新章節,女兒魂,男兒身:我的科舉逆襲路 dq_cn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