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譚鑫培:本名金福,字望重,堂號英秀,世人亦稱英秀。出生於湖北武昌縣(今武漢市江夏區),籍貫湖北黃陂。京劇譚派創始人,工老生,藝術上文武昆亂不擋。自幼隨父入京學藝,曆經艱辛,終成一代宗師。其唱腔悠揚婉轉,長於抒情,對京劇藝術革新貢獻巨大,有伶界大王之美譽。
2.
譚誌道:譚鑫培之父,主工老旦兼老生,因嗓音高亢獲叫天藝號。原是漢劇業餘愛好者,後轉為職業演員,早年活躍於湖北漢劇戲班,1853
年因太平天國戰事攜家遷至天津,後赴北京加入三慶班改唱京劇,對京劇老旦行當發展產生影響,是京劇譚門的奠基人。
3.
慈禧太後: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對京劇極為喜愛,尤其鐘情譚鑫培的戲目,多次慷慨賞賜重金,並賜予黃馬褂,其對譚鑫培的賞識使譚在京劇界的地位愈發尊崇。
4.
黎元洪:時任總統,為款待廣東督軍陸榮廷,不顧譚鑫培病重,強行要求其登台表演,間接導致譚鑫培病情惡化離世。
5.
譚小培:譚鑫培之子,譚門第三代嫡傳人,從許蔭棠習老生,繼承家學並培養出譚富英,常演劇目有《二進宮》《黃鶴樓》等。
6.
譚富英:譚小培之子,新譚派代表人物,被譽為四大鬚生之一,在老譚派基礎上有所發展。
人物梗概
故事圍繞京劇大師譚鑫培展開,講述他從幼年學藝的艱苦曆程,到在京劇舞台上嶄露頭角,進入宮廷成為內廷供奉,拍攝中國第一部電影,以及晚年遭遇不公對待的一生。展現譚鑫培在京劇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對京劇發展的深遠影響,以及他所處時代的風雲變幻和梨園行的百態人生。
一:雛鳳初啼
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在武漢市江夏區大東門外譚左灣九夫村,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日後名震京劇界的譚鑫培,本名金福,字望重。
譚家雖非大富大貴,但譚鑫培的父親譚誌道在戲曲界也頗有名氣,主工老旦兼老生,因其嗓音高亢,獲叫天藝號。
譚鑫培自幼便對戲曲耳濡目染,彷彿命中註定要與京劇結下不解之緣。
10
歲那年,譚鑫培隨父親來到北京,這座古老的都城,彙聚著四方的文化與藝術,更是京劇的繁盛之地。
11
歲時,譚鑫培進入小金奎科班習武醜,那科班裡的日子,是汗水與淚水交織的歲月。
每日天未亮,孩子們就得起床練功,壓腿、踢腿、下腰,每一個動作都要反覆練習,稍有差錯,便是師傅的戒尺伺候。
譚鑫培生性堅韌,即便身上時常青一塊紫一塊,也從未喊過苦。
或許是心中對戲曲的熱愛太過熾熱,支撐著他在這艱苦的學藝之路一步步前行。
漸漸的,他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天賦,無論是翻跟頭還是耍把子,都做得有模有樣,師傅們看在眼裡,喜在心頭。
然而,譚鑫培並不滿足於隻學武醜。他心中有著更廣闊的戲曲天地,於是又改學武生及文武老生。
1863
年,譚鑫培出科,此時的他,猶如一把初磨的寶劍,雖還未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但已隱隱有了鋒芒。
23
歲時,譚鑫培搭入三慶班。三慶班,那可是名角雲集之地,能進入這裡,對譚鑫培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
初入三慶班,他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
每次登台,他都全力以赴,希望能在這人才濟濟的戲班裡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有一次,在演出《青石山》時,譚鑫培飾演馬童。雖是個配角,但他卻絲毫冇有懈怠。
隻見他身形靈動,動作敏捷,將馬童的機靈勁兒展現得淋漓儘致。
台下的觀眾或許冇有過多關注這個小小的馬童,但卻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那便是大老闆程長庚。
程長庚何等人物,他一眼就看出譚鑫培的不凡,對他委以武行頭的重任。
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這無疑是對他當時藝術成就的一種肯定。
但譚鑫培並未因此而滿足,他深知,要在京劇界真正站穩腳跟,還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時光流轉,光緒十年以後,譚鑫培以老生享名劇壇。
他的唱腔,集程長庚、餘三勝等前輩唱法之大成,又廣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崑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巧妙地融於老生唱腔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的嗓音如雲遮月,聲調悠揚婉轉,長於抒情,每每唱起,都能讓聽眾如癡如醉。
1879
年,對譚鑫培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他首次赴滬。
上海,這座繁華的東方大都市,有著與北京截然不同的氛圍。
當譚鑫培踏上上海的土地,他感受到了這裡對京劇的熱情,同時也感受到了競爭的激烈。
在上海的舞台上,譚鑫培儘情展現著自己的技藝。
他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腔,都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演出結束後,台下掌聲雷動,叫好聲此起彼伏。
上海的觀眾被這個來自北京的年輕老生深深折服,譚鑫培的名字,開始在上海的戲曲圈中傳開。
1879
年
9
月
4
日,三慶班應史家衚衕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
譚鑫培在堂會上的演出,更是讓在場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們對他讚不絕口。他的名聲,如同插上了翅膀,越傳越遠。
1884
年,譚鑫培二次赴滬。此次同行的還有大奎官,他們先是搭三慶茶園,後改丹桂。
這一次,譚鑫培老生武生兩門抱,展現出了更加全麵的藝術才華。
在丹桂茶園的舞台上,他的表演愈發成熟,無論是武生的矯健英姿,還是老生的沉穩大氣,都被他演繹得入木三分。
上海之行,讓譚鑫培積累了更多的舞台經驗,也讓他的名聲更加響亮。
但他知道,自己的戲曲之路還很漫長,還有更高的山峰等待他去攀登。
而命運的齒輪,也在悄然轉動,為他的人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二:宮廷揚名
自兩次赴滬載譽而歸後,譚鑫培在京劇界的聲名如日中天,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在梨園的天空。
然而,對於譚鑫培而言,這僅僅是他輝煌藝術生涯的一個階段,更大的舞台與機遇,正悄然向他走來。
1890
年
7
月
11
日,這一天成為了譚鑫培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譚鑫培與陳德霖、孫秀華、羅壽山以民籍學生的身份入選昇平署當差。
昇平署,那可是清宮內廷戲班,能進入其中,意味著踏入了宮廷的藝術殿堂,享受內廷供奉的特殊待遇,這是無數戲曲藝人夢寐以求卻難以企及的榮耀。
當譚鑫培第一次踏入昇平署的大門,他的心中既充滿了激動,又夾雜著一絲忐忑。
宮廷的演出與民間戲班截然不同,這裡規矩繁多,對錶演的要求更是嚴苛至極。
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唱詞,都必須做到完美無缺,稍有差池,便可能麵臨嚴重的後果。
但譚鑫培並冇有被這些困難嚇倒,他憑藉著多年積累的紮實功底和對京劇藝術的深刻理解,迅速適應了昇平署的環境。
在昇平署的日子裡,他每天都刻苦練習,反覆揣摩每一個角色,力求在表演上達到更高的境界。
不久後,譚鑫培迎來了在宮廷的首次正式演出。
他精心準備,選擇了自己的拿手劇目。當他登上舞台的那一刻,全場瞬間安靜下來。
隻見他神態自若,唱腔悠揚婉轉,每一個眼神都彷彿能訴說著角色的內心世界。
他的表演,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一位觀眾的心田。
台下的觀眾中,就有對京劇癡迷的慈禧太後。
慈禧太後對戲曲有著極高的鑒賞力,尋常的表演很難入她的法眼。
然而,譚鑫培的演出卻讓她眼前一亮。
一曲終了,慈禧太後忍不住拍手叫好,對譚鑫培的表演讚不絕口。
此後,慈禧太後便對譚鑫培的戲目情有獨鐘,每次聽完都會慷慨賞賜重金。
甚至有一次,慈禧太後親自賜予他黃馬褂,這在當時是一種極高的榮譽,象征著譚鑫培在宮廷中的特殊地位。
譚鑫培在宮廷中的聲名越來越響亮,他的每一次演出都成為了宮廷中的盛事。
王公貴族們紛紛以能欣賞到譚鑫培的表演為榮,他的名字在宮廷的高牆內傳得沸沸揚揚。
然而,宮廷中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在這看似榮耀的背後,也隱藏著諸多的明爭暗鬥。
一些同行藝人,嫉妒譚鑫培受到慈禧太後的青睞,時常在背後說些風言風語,甚至試圖在演出中給他使絆子。
但譚鑫培始終保持著豁達的心態,他專注於自己的藝術,不與他人計較。
他深知,隻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才能在這複雜的宮廷環境中立足。
在宮廷演出的日子裡,譚鑫培不僅在藝術上不斷精進,還結識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
他們一起探討京劇藝術,交流表演心得,共同推動著京劇藝術的發展。
譚鑫培從這些朋友身上學到了許多新的表演技巧和理念,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1905
年,又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情發生在了譚鑫培身上。
這一年,豐泰照相館於琉璃廠的土地祠,為他拍攝了《定軍山》片段。
這看似簡單的一次拍攝,卻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創舉——該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無聲影片。
當譚鑫培站在鏡頭前,開始表演《定軍山》時,他的心中充滿了新奇與緊張。
這是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與舞台表演有著很大的不同。
但譚鑫培憑藉著深厚的表演功底,迅速適應了鏡頭的存在。
他在鏡頭前的一招一式,都展現出了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定軍山》的拍攝成功,不僅讓譚鑫培的名字再次傳遍大江南北,也為京劇藝術的傳播開辟了新的途徑。
人們通過電影這一新興的媒介,更加直觀地領略到了京劇的魅力,譚鑫培也因此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位演員。
隨著時間的推移,譚鑫培在宮廷和民間的聲望都達到了頂峰。
他的藝術成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伶界大王的讚譽實至名歸。
然而,命運卻總是喜歡在不經意間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波折。
譚鑫培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輝煌的人生,即將迎來一場巨大的考驗。
三:滬上風雲
在宮廷與京城聲名大噪後,譚鑫培的名字如雷貫耳,不僅達官顯貴對他推崇備至,普通百姓也對他的表演癡迷不已。
然而,對於這位追求藝術極致的大師而言,每一次新的挑戰都是他藝術生涯中的新契機。
1910
年,譚鑫培三次赴滬,此次演於丹桂園,專貼老生戲。
上海,這座充滿活力與變革的城市,對譚鑫培並不陌生。
但每次踏上這片土地,他都能感受到這裡獨特的藝術氛圍和觀眾對京劇彆樣的熱情。
此次演出,上海的戲迷們聽聞譚鑫培再度來滬,紛紛奔走相告,丹桂園的門票一時間供不應求。
演出當晚,丹桂園內座無虛席,觀眾們翹首以盼,等待譚鑫培登台。
當譚鑫培邁著穩健的步伐走上舞台,台下頓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他此次帶來的老生戲,無論是唱腔還是身段,都展現出了爐火純青的技藝。
每一句唱詞都彷彿有魔力一般,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觀眾們沉浸在他所營造的京劇世界裡,如癡如醉。
然而,上海的戲曲舞台並非一片祥和,當時,有一位名為楊四立的演員,本是武醜兼唱老生,在上海紅極一時。
楊四立的表演風格較為誇張,喜灑狗血,迎合了部分上海觀眾的口味。
他在表演中常出現一些讀錯台詞等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比如演《空城計》讀昭烈為罩笠,讀馬謖言過其實為馬謖年過七十,但滬人卻追捧有加。
譚鑫培的藝術風格與楊四立截然不同,他追求的是細膩、含蓄且富有韻味的表演。
在一些滬人眼中,譚鑫培的表演過於瘟功,不如楊四立那般熱鬨。
一日,楊四立貼出《豬八戒盜魂鈴》的戲碼,他在戲中模仿各種生、旦、淨、末、醜兼四個台,這種新奇的表演方式引得滬人空巷往觀。
譚鑫培本就擅武功,見楊四立如此受追捧,心中難免有幾分不甘。
次日,他也貼出《豬八戒盜魂鈴》。
演出當日,丹桂園再次被擠得水泄不通,觀眾們都想看看譚鑫培如何演繹這齣戲。
譚鑫培登台後,以其獨特的方式開場,然而,畢竟年事已高,他在模仿南北腔調時,部分觀眾竟漸漸喧嘩起來。
當演到登四個台的環節,譚鑫培因年老失功,無法像年輕時那般翻騰,隻能緣著桌腳子爬下。
此時,在包廂中有一位小報界人劉束軒,少年氣盛,見此情景,在包廂中大呼倒好,這一聲倒好,彷彿是點燃了導火索。
新舞台主許少卿,恃勢氣盛,認為劉束軒此舉是故意搗亂,竟自後摑束軒頸,這一下,風波頓起。
次日,上海的小報界紛紛對譚鑫培展開攻擊,言辭激烈,幾乎將他批評得體無完膚,劉束軒與許少卿也因此事鬨上公堂。
譚鑫培心中既憤懣又無奈,覺得自己的藝術不被理解,一氣之下,不終約而北返,並立誓不再至滬唱戲。
此次滬上風波,雖給譚鑫培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但也從側麵反映出當時京劇界的複雜生態以及不同觀眾群體對藝術的多樣需求。
而在滬期間,有一個年輕人默默地關注著譚鑫培的一舉一動,他就是周信芳。
周信芳當時已入上海新新舞台等劇場,與眾多名角同台演出,深受熏陶。
他對譚鑫培的藝術極為欽佩,趁著譚鑫培在滬,便向他學習《禦碑亭》《打棍出箱》等戲。
譚鑫培見周信芳對京劇藝術充滿熱忱且頗具天賦,便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他。
周信芳從譚鑫培那裡學到的,不僅僅是具體的表演技巧,更是對京劇藝術的嚴謹態度和深刻理解。
這些寶貴的經驗,對周信芳日後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回到北京後,譚鑫培繼續在京城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他依舊不斷琢磨自己的表演,力求在每一次演出中都能有所突破。
然而,歲月不饒人,譚鑫培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大不如前。
但即便如此,他對京劇藝術的熱愛絲毫未減,隻要有演出,他依舊會全力以赴。
四:暮年悲歌
自滬上風波後,譚鑫培雖回到北京,但其心中的憤懣與無奈卻久久難以消散。
然而,對京劇藝術的熱愛,還是讓他繼續投身於舞台,以精湛的技藝為京城的戲迷們帶來一場又一場的精彩演出。
隻是,歲月的痕跡悄然爬上他的身軀,曾經矯健的身姿不複當年,每一次登台,都需要他付出更多的精力。
1912
年,農曆壬子年,這一年對於譚鑫培來說,本應是平靜而又充實的藝術生涯延續,卻不想,命運的波瀾再次湧起。
這一年,梅蘭芳與譚鑫培首次同台演出,劇目是《桑園寄子》。
當時的梅蘭芳年僅
19
歲,初出茅廬,而譚鑫培已是
65
歲的梨園泰鬥。
演出前,梅蘭芳心中滿是緊張與敬畏。
譚鑫培看出了他的心思,笑著安慰道:孩子,彆緊張,就當平常練功一樣,咱們把戲演好就行。
譚鑫培的和藹可親,讓梅蘭芳心中的緊張感減輕了幾分。
舞台之上,譚鑫培與梅蘭芳配合默契。
譚鑫培那悠揚婉轉、韻味十足的唱腔,與梅蘭芳清新自然的表演相得益彰。
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不斷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這場演出,不僅讓梅蘭芳感受到了與大師同台的榮幸,也讓譚鑫培看到了京劇未來的希望。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未持續太久……
1917
年
4
月,譚鑫培的身體每況愈下,時常臥病在床。
但命運卻對這位老人格外殘忍,時任總統黎元洪為款待廣東督軍陸榮廷,決定舉辦一場盛大的堂會。
而這場堂會,指名要譚鑫培登台表演。
此時的譚鑫培,身體虛弱不堪,連行走都有些困難,他深知自己已無法承受登台表演的勞累,便婉言辭卻。
可他的拒絕,卻觸怒了當局,他們傳出話來,如果譚鑫培不去,不但不釋放他因犯案在押的孫子譚霜,還要將譚鑫培一起關押。
同時,派了
4
名巡警上門,名為迎接,實則押送。
譚鑫培心中悲憤交加,他一生為京劇藝術奉獻,卻在暮年遭受如此不公。
可為了孫子,他彆無選擇,隻能勉強扶病而去。當他來到金魚衚衕那家花園,看到戲碼貼的是《洪羊洞》時,心中更是一緊。
因為在戲中,他所飾演的楊六郎是以死殉職的,而他的師父程長庚生前最後唱的也是這一齣戲,觸景生情,譚鑫培有一種大難臨頭的預感。
即便如此,譚鑫培還是決定拚上老命,全力以赴。
演出從探病一場唱起,他強撐著虛弱的身體,每一句唱詞都飽含著深情,每一個動作都一絲不苟。
儘管身體的病痛不斷折磨著他,但他憑藉著對京劇的熱愛和頑強的意誌,將楊六郎的形象演繹得淋漓儘致。
台下的觀眾被譚鑫培的表演深深打動,然而,隻有他自己知道,每唱一句、每做一個動作,都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至終場時,譚鑫培渾身抖擻,表演依舊精彩紛呈,可一到後台,他便再也支撐不住,伏在桌子上,暈倒在地。
據同台配演八賢王的賈洪林回憶說:我與老闆一起演唱多年,從來未有見過像他這一次的神情異常,特彆是雙目炯炯發光,咄咄逼人,嚇得我不敢正眼看他。
譚鑫培回家後,病情急劇惡化,這一場強行登台表演,徹底擊垮了他本就虛弱的身體。
他躺在床上,心中滿是對京劇的不捨和對命運的無奈。
在病痛的折磨下,譚鑫培的身體越來越差,於
1917
年
5
月
10
日上午
8
時,病逝於京城宣內大街大外郎營
1
號寓所,享年
71
歲。
譚鑫培的離世,如同一顆巨星的隕落,讓整個京劇界沉浸在悲痛之中。
無數戲迷為他落淚,同行們也紛紛感歎,京劇界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師。
他的葬禮極為隆重,眾多京劇藝人自發前來送行,為這位京劇史上的傳奇人物送上最後一程。
譚鑫培雖已離去,但他所創立的譚派藝術,卻如同一顆種子,在京劇的土壤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他對京劇藝術的革新,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行內無腔不學譚之說,便是對他藝術成就的最高讚譽。
在他之後,餘叔岩、馬連良、言菊朋、楊寶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皆從譚派衍化而來,譚派藝術的光輝,照亮了京劇發展的道路,成為了京劇曆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
五:譚派流芳
譚鑫培的離世,給整個京劇界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彷彿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席捲了梨園的每一個角落。
然而,他所創立的譚派藝術,卻如同璀璨星辰,在京劇的天空中愈發閃耀,照亮著後來者前行的道路。
譚派的弟子雖不算眾多,但私淑者卻遍佈天下,當時幾乎達到了無生(老生)不學譚的程度。
老譚派的代表人物王又宸,對譚鑫培的藝術風格領悟頗深,他的表演處處彰顯著譚派的韻味,無論是唱腔的婉轉細膩,還是身段的瀟灑自如,都能讓觀眾感受到譚派藝術的獨特魅力。
譚小培作為譚鑫培的兒子,更是繼承了全部家學,他不僅自身技藝精湛,還肩負起培養下一代的重任,精心培養出了兒子譚富英。
賈俊卿、孟小茹、羅小寶、貫大元、賈洪林等,也都是老譚派的傑出傳人,他們在各自的舞台上,將譚派藝術發揚光大。
言菊朋和餘叔岩早期的表演,同樣嚴格遵循譚派的路子。
他們對譚鑫培的藝術癡迷不已,日夜揣摩譚派的唱腔、唸白和表演技巧。
言菊朋在繼承譚派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言派老生唱腔,其唱腔委婉細膩,如泣如訴,韻味醇厚,在京劇界獨樹一幟。
餘叔岩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對譚派藝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創新,其演唱風格清醇雅正,韻味無窮,成為了京劇老生藝術的一座高峰。
他的每一場演出,都吸引著無數戲迷前來欣賞,為譚派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票界,學譚者更是人才輩出,紅豆館主、夏山樓主、王雨田、王君直、王庾生、喬藎臣、程君謀等,他們對譚派的研究皆有精深的造詣。
這些票友們,雖然並非專業的京劇演員,但他們對譚派藝術的熱愛絲毫不亞於專業人士。
他們或在自家的庭院中,或在票友聚會的場所,反覆練習譚派的唱腔和身段,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他們的存在,讓譚派藝術在民間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使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上了京劇。
譚家,這個京劇史上的傳奇世家,在譚鑫培的引領下,七代人都從事同一戲種、同一行當,且一脈相承,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京劇史。
譚鑫培的孫子譚富英,在老譚派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出了新譚派。
他的唱腔在保留譚派韻味的同時,融入了自己的風格,更加明快流暢,大氣磅礴,深受觀眾喜愛,後被譽為四大鬚生之一。
譚富英的表演,不僅在國內備受讚譽,還走出國門,讓世界領略到了京劇的魅力。
譚派第五代譚元壽,少年時便進入富連成科班,在那裡打下了紮實全麵的功底。
他對譚氏門風的精華領悟深刻,將其體現得淋漓儘致。
在現代京劇《沙家浜》中,譚元壽飾演的郭建光一角,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表演剛勁有力,唱腔激昂振奮,讓這一角色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麵前,也因此馳名全國。
譚元壽對譚派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不僅自己在舞台上發光發熱,還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京劇人才。
譚元壽之子譚孝曾,是北京京劇院譚派當家老生。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對譚派藝術有著深厚的感情。
譚孝曾的表演風格穩健大氣,既繼承了譚派的傳統韻味,又不斷探索創新,使譚派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他積極參與各種京劇演出和推廣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和喜愛譚派藝術。
譚家第七代譚正岩,其扮相英俊瀟灑,唱腔頗有譚富英遺風。
譚家上下對他寄予厚望,為他量體裁衣整理劇目,希望他能繼承祖上基業,將譚派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譚正岩也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他刻苦練功,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
他時常說:高祖創下譚派藝術不容易,我們頂著光環,責任感很強、社會壓力也很大。我一定要努力,不能辜負祖輩們的期望。
如今,譚派藝術在譚家幾代人的努力下,以及眾多傳人、愛好者的傳承與推廣下,依舊生機勃勃。
它不僅是譚家的瑰寶,更是中國京劇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譚派藝術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精湛表演技藝,將永遠流傳下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京劇人為傳承和發展京劇藝術而不懈努力。
在京劇的舞台上,譚派藝術的光輝將永遠閃耀,屬於它的傳奇還在繼續……
-
棋子小説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小說搜尋網站閱讀伶界傳奇:譚鑫培,伶界傳奇:譚鑫培最新章節,伶界傳奇:譚鑫培 dq_cn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