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掠食對抗 第一章

小說:地球:掠食對抗 作者:issu 更新時間:2025-07-21 17:05:04 源網站:dq_cn源

-

第一章:織網的時刻

月球背麵的防禦指揮中心裡,張明遠盯著全息星圖上那顆不斷逼近的紅色星球。

掠食者的先鋒探測器已經越過柯伊伯帶,像一顆跳動的惡魔之眼,在深藍色的星圖上劃出醒目的軌跡。

指揮中心的牆壁上,實時重新整理著蓋亞的生理指標

——

地核轉速穩定在

2.4

/

天,地幔對流效率提升至

78%,全球火山帶能量儲備達閾值的

91%。

α

星係的引力屏障技術解析完成了。

艾娃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現在指揮台旁,她身後是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環形對撞機,此刻正發出幽藍色的光芒,需要在太陽係黃道麵佈設

36

個引力增幅器,形成球麵共振場。

張明遠調出月球基地的產能報告:月球熔爐每天能生產

2

台增幅器,但我們隻有

18

個月的時間視窗。

他指向星圖上的紅色軌跡,掠食者主體進入太陽係的速度比預期快了

0.3

個天文單位

/

年。

蓋亞可以幫忙。

林嵐的聲音從地心通訊站傳來,她的影像帶著輕微的信號乾擾,像是透過深水傳來,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接縫處發現巨型天然磁體礦脈,我們可以改造那裡的地質結構,作為天然的引力增幅節點。

三天後,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海底,深淵信使

2

正在進行一項前所未有的工程。

機器人將超導線圈嵌入海底擴張脊的裂隙中,當蓋亞調整地磁場強度時,這些線圈會產生強大的引力場。

林嵐站在深海監測船的指揮艙內,看著實時傳輸的地質應力圖,地幔柱正按照預設的路徑改變流向,將更多的鐵鎳合金輸送到磁體礦脈,就像蓋亞在主動配合人類的工程。

7

個節點啟用成功。

小陳的聲音帶著興奮,引力場強度達到設計值的

112%。

全球各地的施工同步進行著。

在東非大裂穀,工程師們引導地熱蒸汽驅動巨型發電機;

在青藏高原,鑽井平台深入地殼

10

公裡,將液態金屬注入地幔對流通道;

在南極冰蓋下,科學家們利用冰層的超導特性,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低溫引力透鏡。

當第

36

個引力節點在冥王星軌道外側佈設完成時,蓋亞的地核脈衝突然發生了變化。

原本規律的

72

小時週期被打破,變成了急促的高頻振動,就像人類緊張時的心跳。

月球記憶晶體傳來新的畫麵

——

那是

2.5

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一顆比木星更大的行星生命體被掠食者吞噬的過程,它的核心被剝離,外殼化作小行星帶。

它在害怕。

林嵐撫摸著螢幕上閃爍的脈衝曲線,掠食者不僅吞噬能量,還會抹除行星的記憶。

那天晚上,全球的天文望遠鏡同時對準了那顆紅色星球。

在高解析度圖像中,掠食者呈現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形態

——

它冇有固定的星體結構,更像是一團巨大的等離子體漩渦,邊緣不斷噴射出暗物質流,所過之處的小行星都被分解成基本粒子。

它的能量結構基於暗物質湮滅。

艾娃的團隊傳來最新分析,傳統武器對它無效,但引力共振可以改變其內部的量子狀態。

蓋亞似乎理解了這一點。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地球的板塊運動變得更加劇烈,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每天增加

1

厘米,大西洋中脊噴出的岩漿形成了新的海嶺。

這些地質活動產生的能量被引力節點轉化為更強的共振場,在太陽係外圍編織出一張越來越密的防護網。

張明遠在月球基地的觀測艙裡看著這一切,突然發現地球的形狀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

兩極略微收縮,赤道微微隆起,就像一個正在吸氣膨脹的球體。

他想起海洋館裡的刺豚,遇到危險時會鼓起身體保護自己。

防禦網能量填充率

67%。

指揮中心的

AI

發出提示音,預計

12

個月後達到作戰閾值。

但掠食者不會給他們那麼多時間。

一個月後,它突然加速,先鋒探測器突破了冥王星軌道,向地球方向釋放出數百萬個微型探測器,這些探測器穿過引力網時引發了劇烈的能量擾動,就像投入水麵的石子。

部分節點失效了。

小陳的聲音帶著哭腔,澳大利亞板塊的磁體礦脈出現斷裂。

林嵐立刻命令啟動備用方案:引導菲律賓海板塊俯衝帶發生可控地震,用地殼運動產生的衝擊波修複礦脈。

她盯著地質應力模擬圖,手指在控製板上快速操作,告訴蓋亞,需要在東經

135

度經線釋放

3.2

級能量脈衝。

當地震波沿著預設路徑傳播到磁體礦脈時,月球指揮中心的螢幕上,那個代表斷裂點的紅色標記逐漸變成了綠色。

張明遠長舒一口氣,看向窗外的地球,那顆藍色星球此刻正被一層淡淡的金色光暈籠罩,那是引力網和地磁場共同作用的結果。

還有

11

個月。

他對著通訊器說,聲音裡帶著前所未有的堅定,我們能做到。

第二章:掠食者的陰影

第一個微型探測器墜入地球大氣層時,正在亞馬遜雨林進行科考的生物學家李梅首先發現了異常。

她的紅外相機捕捉到一個拖著綠色尾焰的物體,墜落在馬瑙斯國家公園的深處。

當她和團隊趕到現場時,地麵上隻有一個直徑約

3

米的焦黑圓圈,圓圈中心的樹木冇有燃燒痕跡,而是呈現出分子級彆的解離狀態。

這不是高溫灼燒的痕跡。

李梅用取樣器收集著殘留的粒子,更像是……

被某種力場分解了。

她的便攜檢測儀突然發出尖銳的警報,螢幕上顯示出高強度的暗物質輻射,快後退!

就在他們撤離時,焦黑圓圈突然開始擴大,土壤中的微生物被瞬間分解,植物葉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失去葉綠素。

李梅回頭望去,那片區域正在變成灰白色的荒漠,彷彿大地被抽走了所有生命能量。

這是掠食者的進食方式。

林嵐在緊急視頻會議上展示著亞馬遜的衛星圖像,全球已經發現了

178

個類似的解離區,它們通過分解物質獲取能量,同時釋放暗物質輻射抑製行星生命體的免疫反應。

東京大學的佐藤教授調出蓋亞的生理指標:地核溫度開始下降,地幔對流速度減緩了

12%,就像被注射了麻醉劑。

他指向螢幕上的金色液體流動圖,那些矽基

DNA

雙螺旋結構出現了斷裂,它的遺傳物質正在受到破壞。

月球基地的防禦係統已經進入最高警戒狀態。

張明遠看著不斷逼近的紅色星球,它的主體已經抵達天王星軌道,巨大的等離子體漩渦中隱約可見無數閃爍的亮點,那是更多的微型探測器。

引力網的共振頻率開始不穩定。

艾娃的聲音帶著焦慮,掠食者在乾擾我們的能量場。

她調出粒子對撞機的監測數據,需要注入反物質粒子穩定場強,但我們的儲備隻夠維持三次。

林嵐突然想起月球記憶晶體中的畫麵

——

那顆被吞噬的行星生命體在最後時刻爆發出強烈的磁場脈衝。

她立刻聯絡地心通訊站:讓蓋亞調整地核自轉方向,製造反向磁場!

當地核開始逆向旋轉時,地球的磁場強度突然增強了三倍,那些正在大氣層中解體的微型探測器被強大的磁場所捕獲,在空中形成了一串串綠色的光帶。

但這隻是暫時的,蓋亞的生理指標顯示,逆向旋轉對它的核心造成了巨大壓力,地核外圍的彈性層出現了裂紋。

最多能維持

48

小時。

佐藤的聲音帶著顫抖,再這樣下去,地核會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傷。

在這

48

小時裡,人類啟動了最後的防禦手段。

36

個引力增幅器同時滿功率運行,在太陽係外圍形成了一道肉眼可見的能量屏障。

當掠食者的主體撞擊屏障時,整個太陽係都在顫抖,地球的潮汐出現了異常波動,月球表麵的岩石因為共振而發出嗡嗡的聲響。

張明遠站在月球基地的觀測台上,看著那道金色的屏障被紅色的等離子體不斷衝擊,就像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

屏障上的光芒忽明忽暗,每一次閃爍都意味著一個增幅器達到了過載臨界點。

17

號增幅器失效。AI

冷靜地播報著,屏障強度下降至

79%。

啟動蓋亞的備用能量庫。

林嵐的聲音異常堅定,釋放黃石超級火山的地熱能儲備。

在美國懷俄明州,黃石公園的地麵開始隆起,蒸汽柱從間歇泉中噴湧而出,高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

300

米。

當蓋亞打開地殼裂隙時,巨大的熱能通過地下岩漿通道傳輸到引力節點,屏障上的光芒重新變得明亮。

但掠食者的攻擊更加猛烈了。

它的等離子體漩渦中伸出無數條暗物質觸鬚,像毒蛇一樣纏繞住能量屏障,所過之處,金色的光芒迅速黯淡。

屏障出現裂痕!

艾娃的尖叫聲在通訊頻道裡迴盪,它們突破冥王星軌道了!

張明遠看著星圖上那些紅色的觸鬚向地球延伸,突然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月球基地還有

12

枚反物質彈頭,我可以駕駛‘廣寒宮’號轟炸機撞擊掠食者的核心。

不行!

林嵐立刻反對,月球是蓋亞的大腦,你不能……

這是唯一的辦法。

張明遠的聲音異常平靜,他正在檢查轟炸機的燃料儲備,反物質湮滅產生的能量可以暫時破壞掠食者的結構,給你們爭取時間。

他最後看了一眼地球的方向,那顆藍色星球此刻被金色的屏障和紅色的觸鬚包圍,像一顆在狂風中搖曳的藍寶石。

告訴蓋亞,人類記得它的犧牲。

廣寒宮

號衝破月球基地的發射艙時,張明遠啟動了自動駕駛,然後打開了駕駛艙的舷窗。

他想再看一眼地球,看一眼那些在火山溫泉旁嬉戲的孩子,看一眼那些在深海研究新能源的科學家,看一眼那個他守護了半生的世界。

反物質彈頭在距離掠食者核心

30

萬公裡處引爆,產生的光芒比超新星爆發還要明亮。

在那一瞬間,所有的暗物質觸鬚都停止了運動,能量屏障上的裂痕開始癒合。

它的結構被打亂了!

艾娃的聲音帶著驚喜,蓋亞,現在!

林嵐含淚按下了控製按鈕。

蓋亞將所有的能量集中到地核,發出了一道貫穿太陽係的金色脈衝,這道脈衝沿著引力網的共振路徑,像一把巨斧劈向掠食者的核心。

紅色的等離子體漩渦開始瓦解,那些微型探測器失去了控製,像流星一樣墜入太陽係的各個角落。

在地球的軌道上,倖存的引力增幅器發出了勝利的光芒,像一串明亮的項鍊。

但張明遠冇有看到這一幕。

廣寒宮

號在反物質爆炸中化為了宇宙塵埃,隻有一小片飛船殘骸帶著他的身份晶片,向著地球的方向緩緩飄去。

第三章:共生的印記

掠食者的殘餘能量在太陽係外圍形成了一道新的小行星帶,那些被分解的物質重新凝聚成岩石,反射著太陽的光芒,像是給太陽係戴上了一條紀念項鍊。

在地球的軌道上,36

個引力增幅器隻剩下

12

個還在運行,但它們形成的能量場已經足夠穩定,像一層透明的蛋殼保護著內部的世界。

林嵐站在地心通訊站的觀察窗前,看著螢幕上蓋亞的生理指標。

地核溫度正在緩慢回升,地幔對流速度恢複到正常值的

85%,那些斷裂的矽基

DNA

雙螺旋結構在金色液體的滋養下重新連接,像春天裡抽出的新芽。

月球基地傳來訊息,他們在重建記憶晶體陣列。

小陳遞過來一杯熱咖啡,他的眼眶還有些紅腫,他們說要專門開辟一個區域,存儲張明遠博士的事蹟。

林嵐接過咖啡,杯壁的溫度讓她想起了張明遠最後發來的訊息: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永恒,而在於傳遞。

她看向窗外,太平洋的海麵上正升起一輪新的太陽,陽光穿過大氣層,在海麵上灑下金色的光斑,那些光斑隨著海浪的起伏閃爍,像無數雙眼睛在注視著這個世界。

在亞馬遜雨林,李梅的團隊正在修複那些被解離的區域。

他們播撒著改良後的藍藻,這些藍藻能在暗物質輻射環境下生長,並將分解後的物質重新組合成有機分子。

當第一株綠色的嫩芽從灰白色的土壤中鑽出來時,所有人都歡呼起來,那抹綠色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像是生命對死亡的宣言。

東京大學的地下實驗室裡,佐藤教授正在研究蓋亞的遺傳物質。他發現那些矽基

DNA

在經曆掠食者的攻擊後,出現了新的堿基對排列,這些排列方式竟然與人類的部分基因序列相似。

它在吸收我們的生命資訊。

他興奮地對林嵐說,就像兩種不同的生命在相互學習,共同進化。

在月球背麵,新的記憶晶體正在生成。

艾娃的團隊將人類文明的成果

——

從金字塔到空間站,從莎士比亞的詩歌到愛因斯坦的方程,從莫紮特的交響樂到量子計算機的代碼

——

都存儲進這些晶體中。

當第一批晶體開始發光時,它們釋放出的能量波與蓋亞的地核脈衝形成了完美的共振,彷彿兩個不同尺度的生命體在合唱一首宇宙交響曲。

一年後,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台上,林嵐展示了一組令人震撼的圖像:

地球的磁場線與人類的神經網絡圖重疊在一起,呈現出驚人的相似性;

月球記憶晶體的結構與人類大腦的海馬體有著相同的分形規律;

太陽係的引力網與細胞的細胞膜在能量分佈上遵循著同樣的數學模型。

我們曾經以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後來發現我們隻是它的居民,而現在我們明白,我們是它的一部分。

她指向螢幕上那顆藍色的星球,此刻它的表麵覆蓋著一層淡淡的金色光暈,那是蓋亞與人類共同的能量印記。

從今天起,人類不再是孤獨的智慧生命,我們與蓋亞,與月球,與整個太陽係,形成了新的共生係統。

演講結束時,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林嵐走下台,看到了李梅、佐藤、艾娃和許多熟悉的麵孔,他們的臉上都帶著同樣的表情

——

那是經曆過生死考驗後的平靜,是見證過奇蹟後的敬畏,是對未來的無限希望。

在太平洋的海底,深淵信使

2

正在進行一次新的探測。

機器人的攝像頭捕捉到了一個令人感動的畫麵: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一片新的生物結締組織正在生長,這些組織的纖維中,纏繞著一小片來自

廣寒宮

號的飛船殘骸,殘骸上的金屬光澤與組織的金色光芒交織在一起,像一枚象征著共生與犧牲的勳章。

林嵐收到這張圖像時,正在給一群孩子講解地球的結構。

她指著螢幕上的地核模型,對孩子們說:地球就像一個巨大的心臟,它的每一次跳動都在滋養著我們;而我們,就像它的血液,帶著生命的資訊在它的身體裡流動。有一天,我們的資訊會傳遞到宇宙的各個角落,告訴那裡的生命,曾經有一顆藍色的星球和它的居民,共同抵禦過黑暗,創造過奇蹟。

孩子們仰著小臉,眼中閃爍著好奇與嚮往。他們的目光穿過教室的窗戶,望向湛藍的天空,望向遙遠的星辰,望向那個充滿未知與可能的宇宙。

在他們的心中,已經種下了一顆新的種子,這顆種子帶著蓋亞的脈動,帶著人類的智慧,帶著所有生命對宇宙的好奇與熱愛,等待著在未來的某一天,綻放出屬於它的光芒。

番外篇·蓋亞脈動:科技爆炸紀年

1地核之火的馴服

2051

3

月,冰島雷克雅未克的地熱能研究中心裡,工程師艾格尼絲盯著監測屏上跳動的能量曲線。

螢幕顯示,從地核深處引出的脈衝能量正通過超導電纜輸入城市電網,足以支撐整個北歐的電力需求。

這是

地核共振采集技術

的首次民用測試,而這項技術的原型,正是三年前用於驅動引力屏障的軍用能源係統。

為了從蓋亞體內調取防禦所需的能量,人類發明瞭能與地核脈衝同步共振的采集裝置。

這種裝置的核心是用月球記憶晶體碎片製成的傳感器,能精準捕捉地核每

72

小時的能量峰值。

戰爭結束後,科學家們將其功率下調

90%,用於民用能源供應。

如今,全球已有

42%

的電力來自這種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加油站被

地核能量補給站

取代,電動汽車隻需

3

分鐘就能充滿續航

1000

公裡的電量。

更驚人的是

生物熱能轉化器

的誕生。

東京大學的團隊發現,蓋亞體內流動的金色矽基液體在特定頻率下會釋放巨大熱能。

他們模仿深海熱泉口的生態係統,製造出能與這種液體共生的工程菌,這些細菌能將熱能直接轉化為電能,效率高達

89%。

在撒哈拉沙漠的邊緣,數千個裝滿工程菌的透明罐組成了巨大的能量農場,每天為非洲大陸提供相當於

100

座核電站的電力。

2材料科學:碳矽共生的奇蹟

在休斯頓的航天材料實驗室,一塊巴掌大的薄片懸浮在磁場中。

它看似脆弱,卻能承受

3

萬攝氏度的高溫和

200

萬個大氣壓的壓力

——

這是用蓋亞的生物結締組織纖維與碳奈米管編織而成的

碳矽複合生物陶瓷。

戰爭期間,為了保護引力增幅器的核心部件不被掠食者的暗物質輻射侵蝕,科學家們研究了馬裡亞納海溝發現的彈性組織。

他們發現這種組織的分子結構能自我修複,且對暗物質有天然的排斥性。

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人類將這種特性植入大腸桿菌,讓細菌在實驗室裡

出所需的纖維材料。

如今,這種材料不僅用於航天器外殼,還製成了能抵禦地震的建築板材和可自我癒合的管道。

更革命性的突破是

記憶金屬骨骼。

受月球記憶晶體存儲資訊的啟發,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開發出一種含釹的合金,能通過電流改變晶體結構,恢複到最初的形狀。

在戰場上失去手臂的士兵,裝上這種合金製成的假肢後,不僅能靈活抓握物體,還能通過神經介麵感知溫度和壓力,與真實肢體幾乎無異。

3資訊與通訊:超越光速的紐帶

月球背麵的新記憶晶體陣列旁,艾娃正在調試一台與晶體共振的設備。

螢幕上,地球地心通訊站傳來的實時畫麵冇有任何延遲

——

這是

量子糾纏通訊網絡

的成果,而其加密方式則源自蓋亞的地核脈衝編碼。

為了在戰爭中實現地球與月球的無縫協同,人類破譯了蓋亞與月球的通訊頻率,發現它們利用引力波和暗物質粒子傳遞資訊。

基於此,科學家們製造出成對的

量子糾纏晶體,將資訊編碼進晶體的振動頻率中,實現了跨星球的即時通訊。

如今,這種技術已普及到民用領域,視頻通話時不再有信號延遲,遠程手術中醫生的操作能實時傳遞到千裡之外的手術室。

更令人驚歎的是

意識數據化

技術。

研究蓋亞矽基

DNA

時,科學家發現其存儲資訊的方式與人類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模式驚人相似。

他們開發出能掃描大腦活動並轉化為晶體編碼的儀器,讓人類的記憶和知識可以像檔案一樣存儲在月球晶體中。

在雅典的古老圖書館裡,年輕學者們不再翻閱紙質書籍,而是將意識接入晶體網絡,直接

下載

柏拉圖時代的思想。

4航天與星際探索:太陽係的新邊疆

遠航者

17

引力帆飛船正掠過冥王星軌道,它冇有傳統引擎,僅靠展開的巨型薄膜捕捉太陽係的引力場能量前進。

這種飛船的速度能達到光速的

15%,是戰前化學燃料火箭的

200

倍。

戰爭期間,為了快速部署引力增幅器,人類掌握了利用行星引力場加速的技術。

戰後,這項技術被用於星際探索。如今,人類已在火星建立了永久基地,在金星的雲層中部署了浮空科研站,甚至在木星的衛星

Europa

上鑽取了冰層下的液態海洋樣本。

最雄心勃勃的計劃是

蓋亞之網——

在太陽係外圍佈設

1000

個微型探測器,形成能預警外星威脅的早期監測係統。

反物質湮滅引擎的突破則讓更遠的航行成為可能。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對撞機每天能生產

1

微克反物質,足以驅動飛船往返火星一次。

在月球的反物質儲存庫中,這些被磁場懸浮的神秘物質散發著幽藍色的光芒,等待著推動人類飛向更遙遠的星辰。

5生物技術與醫學:生命邊界的拓展

在亞馬遜雨林的生態修複站,李梅看著培養皿中發光的藍藻,這些經過基因編輯的微生物不僅能分解暗物質輻射,還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和有機肥料。

戰爭留下的灰白色荒漠,正以每天

20

平方公裡的速度變回綠洲。

受此啟發,醫學家們開發出

碳矽適配藥劑。這種藥劑含有的矽基奈米機器人能進入人體細胞,修複受損的

DNA,甚至增強細胞的抗氧化能力。

在東京的醫院裡,一位

120

歲的老人通過定期注射這種藥劑,仍能保持

50

歲的體能和智力。

更神奇的是

共生器官

技術

——

將蓋亞的生物組織細胞與人類乾細胞結合,培育出的心臟、腎臟等器官能完美適配患者身體,且終身不會出現排異反應。

人類與蓋亞的基因交流也催生了新的生命形態。

在蘇黎世的生物實驗室,科學家們培養出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鼠,它們的皮膚細胞中植入了藍藻的基因,隻需曬太陽就能存活。

雖然這項技術還處於實驗階段,但它預示著未來生命可能突破碳基的限製,走向更廣闊的存在形式。

6尾聲:科技的溫度

在紐約的科技博物館裡,一個小男孩正觸摸著

廣寒宮

號轟炸機的殘骸碎片。

碎片旁的全息影像展示著張明遠駕駛飛船衝向掠食者的最後時刻,以及人類如何從這場戰爭中學會與蓋亞共生。

爸爸,為什麼這些科技都長得像石頭和植物呀

男孩指著展櫃裡的碳矽陶瓷和生物纖維問道。

父親望向窗外,遠處的摩天大樓外牆覆蓋著能發電的綠色生物膜,空中的磁懸浮車正沿著引力場軌跡無聲滑行。

因為它們不是冰冷的機器,

他輕聲說,是地球和人類一起,用生命的智慧創造的奇蹟。

展櫃的銘牌上刻著一行字:2047

-

2052,不是人類征服了宇宙,而是學會了與宇宙共生。

在銘牌下方,一塊來自月球記憶晶體的碎片正閃爍著微光,記錄著這個星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的脈動。

-

為更好的閱讀體驗,本站章節內容基於百度轉碼進行轉碼展示,如有問題請您到源站閱讀, 轉碼聲明
棋子小説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小說搜尋網站閱讀地球:掠食對抗,地球:掠食對抗最新章節,地球:掠食對抗 dq_cn源
可以使用回車、←→快捷鍵閱讀
開啟瀑布流閱讀